
严格要求自己。《隋书·皇甫绩传》:“ 绩 嘆曰:‘我无庭训,养於外氏,不能剋躬励己,何以成立?’”
“克躬”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严格要求自己,强调自我约束和自律精神。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根据《隋书·皇甫绩传》记载,皇甫绩曾感叹:“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己,何以成立?” 这里的“克躬”指通过自我约束和努力来提升品行,体现了对自身行为的高标准要求。
词源与用法
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下,“克躬”可引申为对工作、学习等领域的严谨态度,例如“克躬尽瘁”表达全身心投入的奉献精神。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隋书》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克躬(kè gōng)是一个中文词汇,意为“自我克律身体,修身精进”。它由“克”和“躬”两个字组成。
“克”字的部首是“八”,它有六个笔画,读音为“kè”。
“躬”字的部首是“⺌”,它有十一个笔画,读音为“gōng”。
“克躬”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万章下》中。它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剋躬」。
在古代,「克」的字形与现在稍有不同。它的上方有两个点,下方为四个横杠,表示拆解与克制,并融合了田和力的意义。而「躬」的字形则更接近现代形式。
1. 为了追求成功,他每天都克躬修身,努力工作。
2. 在殷切的期望下,他不断克躬自省,不断进步。
1. 克制:自我约束,抑制。
2. 克己:自我克制,战胜私欲。
3. 自克:自我约束,克制行为。
4. 克服:战胜困难,克制失败。
自律、苦行、自省
放纵、放任、糜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