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陈设酒食的器具。亦指酒食之类。《史记·平準书》:“公卿议封禪事,而天下郡国皆豫治道路,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官储,设供具,而望以待幸。”《后汉书·赵孝传》:“帝嘉其兄弟篤行,欲宠异之,詔礼十日一就卫尉府,太官送供具,令共相对尽欢。”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木龙》:“ 吴 有富商,倩工造舟,供具稍薄,疑工必有他意。”
(2).陈设食具;备供酒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须贾 辞於 范雎 , 范雎 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 须贾 於堂下。”《汉书·叙传上》:“ 伯 至,请问耆老父祖故人有旧恩者,迎延满堂,日为供具,执子孙礼。” 明 王锜 《寓圃杂记》卷上:“天将暝,忽兵官至,騶从甚盛;坐中堂,令免供具,第索笔砚灯烛,闭户而寝。”
(3).犹备呈,上报。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官吏﹞又追集里正,供具四十年前絶户并废寺观、废菴舍;产去而名存者,悉行追究。”
(4).指供佛的香花、饮食、幡盖等物。《大宝积经》卷三四:“是时 月光童子 知佛坐已,躬自齎持微妙供具,奉献 如来 及诸大众。”
供具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与“陈设器具”相关,常见于祭祀、宴请等仪式性场合。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供”指供奉、供给,“具”指器具、设备,合称表示“为特定仪式或活动准备并陈列的器物”。
从历史演变看,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封禅书》,指代祭祀时摆放礼器、祭品的案台,如“供具皆以木为之”。唐宋时期,词义扩展至宴席布置,《东京梦华录》提到“酒肆供具精洁,杯盘罗列”。
现代汉语中,“供具”仍保留古义,但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文献或特定文化场景。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祭祀或宴会时摆设的器物”,并标注为书面语。在民俗研究中,学者指出“供具”不仅包含实物器具,还涵盖仪式空间的设计与陈设规则。
需注意的是,该词易与“供品”混淆,但二者有明显区别:“供品”指祭祀用的食物或物品,而“供具”指承载供品的器物(如香炉、烛台等)。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史记》中华书局;《东京梦华录》古典文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民俗礼仪研究》学术期刊)
“供具”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佛教术语和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一、佛教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供具”指供养佛、法、僧三宝的物品或器具,包括香花、饮食、幡盖、衣服、伎乐等。早期佛教强调“四事供养”,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是信徒对僧团的基本支持。供具既是物质供养的载体,也象征对佛法的虔诚与恭敬。
二、古代文献中的含义
三、现代引申义
“供具”也可泛指提供所需器具或资源的行为,如“供具充足”表示设备齐全,满足需求。
总结
该词含义随语境变化:佛教侧重宗教供养,古代文献多指宴飨或行政事务,现代则扩展为资源供给。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指向。
百异版授拔赵旗不知丁董采桑度常从成羣窗花怱促肚囊帆檝非彝非职焚膏風牛風姨贡金勾点构建钩子寡过榾柮孩儿浣溪牋毁剥阍役简体角较讦参济时九坑蠲赈沮诎枯骨生肉领挈陋贱毛毼明熀熀牧田酿秫旁及谦肃气短蛴领青鸭青牙全书挼搓身裁世代相传收条四王素雅调弦品竹恌躁蹄躈痌伤晩父宵衣旰食鞋弓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