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格要求自己。《隋書·皇甫績傳》:“ 績 嘆曰:‘我無庭訓,養於外氏,不能剋躬勵己,何以成立?’”
“克躬”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嚴格要求自己,強調自我約束和自律精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根據《隋書·皇甫績傳》記載,皇甫績曾感歎:“我無庭訓,養于外氏,不能克躬勵己,何以成立?” 這裡的“克躬”指通過自我約束和努力來提升品行,體現了對自身行為的高标準要求。
詞源與用法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下,“克躬”可引申為對工作、學習等領域的嚴謹态度,例如“克躬盡瘁”表達全身心投入的奉獻精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隋書》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克躬(kè gōng)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自我克律身體,修身精進”。它由“克”和“躬”兩個字組成。
“克”字的部首是“八”,它有六個筆畫,讀音為“kè”。
“躬”字的部首是“⺌”,它有十一個筆畫,讀音為“gōng”。
“克躬”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萬章下》中。它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剋躬」。
在古代,「克」的字形與現在稍有不同。它的上方有兩個點,下方為四個橫杠,表示拆解與克制,并融合了田和力的意義。而「躬」的字形則更接近現代形式。
1. 為了追求成功,他每天都克躬修身,努力工作。
2. 在殷切的期望下,他不斷克躬自省,不斷進步。
1. 克制:自我約束,抑制。
2. 克己:自我克制,戰勝私欲。
3. 自克:自我約束,克制行為。
4. 克服:戰勝困難,克制失敗。
自律、苦行、自省
放縱、放任、糜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