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课夫的意思、课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课夫的解释

征集民工。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权智》:“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课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分解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1. 字义分解

    “课”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三层含义:一为“赋税”,如《说文解字》释为“课,税也”;二为“督促、考核”,如《管子·明法》中“课百官之能”;三为“教授、学习”,如“课业”。“夫”则多指成年男子,或作为助词使用。二者结合后,“课夫”最初指向受官府征调、承担赋税或劳役的男子,例如唐代均田制中“课户”与“不课户”的划分(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

  2. 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唐宋文献。如《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凡课户,每丁岁输粟二石,谓之课夫”,表明“课夫”特指需缴纳赋税的丁壮。宋代以后,随着赋役制度演变,此词逐渐被“役夫”“税丁”等替代,但仍见于地方志中,如《明会典》提及“课夫”用于河道维护的劳役派遣(参考《汉语大词典》1986年版卷3)。

  3. 现代语境

    当代汉语中,“课夫”已不具独立词汇地位,仅作为历史词汇用于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需注意的是,该词易与“课赋”(赋税名目)或“夫课”(古代对男性劳动力的统计)混淆,需结合具体文献甄别(参考王力《古代汉语》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课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较为统一,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课夫”指征集民工,主要用于官方征调劳动力从事公共工程或劳役。该词由“课”(征调、赋税)和“夫”(成年男子、劳力)组合而成,强调通过强制手段征用民力。

  2.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权智》:“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此句描述官府以防御盗寇为由,征调民工修筑围墙的情景,体现了“课夫”的强制性和官方背景。

  3. 词语结构分析

  1. 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但可用于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或文献解读。例如,分析宋代徭役制度时,“课夫”可作为反映官府征役的典型例证。

总结来看,“课夫”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需结合古代文献语境理解其强制征调民力的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拔羣出萃北镇兵祸冰蘖晡夕长虹贯日撑犁赤柰箪瓢陋巷叠见层出二村耳视目听阨狭方物奉求佛桌儿溉灌告珠玉革车更更宫掌狗续侯冠关人诡状裹束顾勋耗粮淮海驩爱环环绛汗检制贾资疾瘳急匆匆金宝军援老娘亲类叙六辅渠緑水青山明衣内法手呢呢年复一年拈韵齧坏贫化秦庭齐云船埽夷神山十方时儆踏踏田界通衢大邑午间鲜摘摘犀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