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蛀齿。牙齿发生腐蚀性病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 中大夫病龋齿。” 张守节 正义:“《释名》云:龋,朽也。虫啮之缺朽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蜀羊泉》:“疗龋齿,女子阴中内伤,皮间实积。”
(2).牙齿外露。《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元膺 为人猳喙龋齿,多材艺。”借指石榴裂露其子。 清 吴伟业 《石榴》诗:“ 江 南逢巧笑,龋齿向人开。”自注:“ 江 南石榴多裂。”
(3).见“ 龋齿笑 ”。
龋齿(qǔ chǐ),又称蛀牙或虫牙,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牙体硬组织慢性破坏性疾病。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龋齿的本质是牙齿在细菌、食物残渣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的进行性破坏过程。其典型表现为牙齿表面形成龋洞,早期可见白垩色斑块或黄褐色/黑色斑点,后期发展为实质性缺损。
早期阶段(浅龋)
中期阶段(中龋)
晚期阶段(深龋)
需注意“龋”的正确发音为qǔ(第三声),而非常见的误读“qú”。
如需更专业的诊疗建议,可参考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内容。
龋齿是一个常见的描述口腔疾病的词语,指的是牙齿受到蛀牙侵蚀,形成虫蚀病灶的现象。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齿”和“龍”。其中,“齿”是牙齿的意思,而“龍”是“龙”的繁体字。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齿:部首“齒”,总笔画数:8
龍:部首“龍”,总笔画数:16
《龋齿》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最早,这个词是用繁体字来书写的,即“齒”和“龍”。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简化,被简化为现代简体字,即“齿”和“龋”。
在古代,中文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古时候写作“齒”,即把“齿”的字形用“齒”来书写。而“龍”的字形则写作“龍”,即以“龙”的繁体字书写。
一些例句中可以看到“龋齿”的用法:
1. 他从小就不爱刷牙,导致牙齿龋齿严重。
2. 龋齿的形成是由于牙齿表面的细菌侵蚀了牙釉质。
组词:蛀牙、牙齿、口腔、牙釉质、滋生、虫蚀、细菌
近义词:蛀牙、龋坏、龋病
反义词:健康牙齿、洁白牙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