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人臣死时留下的奏章。即遗表。《三国志·吴志·张紘传》:“﹝ 权 ﹞令还 吴 迎家,道病卒。临困,授子 靖 留牋。”《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留牋,犹今遗表也。”
“留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指人臣临终前留下的奏章,即“遗表”。该词由“留”(留下)和“笺”(古代指奏章或书信)组成,特指官员在去世前向君主呈递的正式文书。
历史出处与例证
据《三国志·吴志·张紘传》记载,张紘在临终前将奏章(留笺)交给其子张靖,托其转呈君主。这一事件在《资治通鉴》中也被引用,宋代史学家胡三省注解时明确提到:“留牋,犹今遗表也”,说明其功能类似后世的遗表。
现代理解与延伸
虽然“留笺”原指官方文书,但在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临终前留下的重要文字记录”。不过需注意,其使用场景多限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日常交流较少出现。
“留笺”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定文书形式,承载了臣子对君主的最后谏言或事务交代,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特征。
《留笺》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留下来的简短书信、便条或纸条的意思。
《留笺》的拆分部首是“竹”和“刀”,分别位于左右两边。它的笔画数为11画。
《留笺》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书信往来。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便捷的通讯工具,所以他们经常使用纸笺或绢帛作为书信的媒介。这些留下来的书信就被称为“留笺”。
《留笺》的繁体字为「留箋」。
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关于《留笺》这个词,可以使用古代的写法「留箋」来表示。这种写法在古代书法艺术中非常常见。
以下是一些关于《留笺》的例句:
与《留笺》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与《留笺》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与《留笺》意思相反的词汇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