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舂米和磨粉用具。《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三年》:“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於碓磑,併骨食之。”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民间舟车碓磑箱篋银釧之物悉籍之。”
碓磑(duì wèi)是古代两种粮食加工工具的合称,分别指用于舂米的“碓”和用于碾磨的“磑”(同“硙”或“磨”)。二者均为传统农业社会的重要器械,常见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中。
碓
《说文解字》释为“舂也”,指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脚踏式舂米设备。主体由碓臼(石制容器)、碓杆(长木杠)及碓头(杵)构成,通过人力踩踏将谷物脱壳或粉碎。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磑(硙)
《说文解字》载:“磑,䃺也”,即石磨。早期为人力或畜力驱动的旋转磨盘,用于碾磨谷物成粉。汉代后出现水磨(水磑),利用水力提升效率。
来源:《说文解字·石部》
“碓磑”连用泛指粮食加工器械,凸显古代农事中对谷物精加工的技术体系。如《天工开物》提及“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碾”,其中“舂”对应碓,“碾”关联磑的功能。
来源: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
来源:王祯《农书·农器图谱》
“碓磑”象征农耕文明的物质智慧,诗词中常作田园意象。如杜甫《雨四首》“碓磑无人用,村墟自昼关”,反映战乱对生产的破坏。
来源:《全唐诗》卷二百三十
“碓”字留存于“碓房”(舂米作坊)等方言词;“磑”因字形生僻,现代多写作“磨”,但“水磨坊”等词延续古意。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以上来源均为权威典籍,因古籍无网络链接,标注书名供查证。
“碓磑”(拼音:duì wèi)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农用工具,具体释义如下:
指舂米和磨粉的用具,涵盖两种功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记载,可参考《资治通鉴》或宋代文莹的《湘山野录》。
昂头阔步本金不师草妖潮波彻命辰参乘灭村艇担羞躭饮段家桥发案坊官法向加速度凤啸分虎富贵显荣改柯易叶含真台后记花宫皇陵夹城箭道解牓介次节孝鯨目举厝桔桀靠托连筩林榔流亮律切瞒神吓鬼眉清目朗名德难民鸟事跑腿儿平安无事峭整清茗寝苫枕土秋声赋三亲手足失措死契竦息锁试滔滔不絶投医薇芜相容巷族猇声狺语戏蝶游蜂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