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拘泥于字义、文义。 清 陈确 《大学辨三·与张考夫书》:“拘文牵义,必堕支离之习。”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无如所见多是吟花咏柳之句,六代故习,空言无补,与其读之而令人拘文牵义,不如不读尤有善法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不达古语而误解例》:“古书多古语,又多叚借字,殆难为拘文牵义者道矣。” 黄远庸 《平政院开幕》:“苟效恳款之愚,少抒忠讜之论,因知虚怀必蒙嘉纳,按诸定例,尚无明文,或且以越职言事为嫌,终不免拘文牵义之见。”
“拘文牵义”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指过分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义,而忽略了其深层含义或实际应用,常用来形容刻板、不知变通的行为。
构成解析
核心问题
该成语批评了教条主义,即仅关注字面含义而忽视灵活性或深层意图,导致处事僵化。例如,在解读政策或经典时若“拘文牵义”,可能误解原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野叟曝言》《后汉书》等文献。
《拘文牵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从字面上拿住了字形,却忽略了字义。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过于拘泥于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或内在的含义。
《拘文牵义》这个成语中,可以拆分为拘、文、牵、义四个部分。
拘:由手和勺组成,表示有关手的动作。
文:由文字和乂组成,表示文字、文学之意。
牵:由牛和千组成,表示拉动、牵引之意。
义:表示正义、道理之意。
总共有15个笔画。
《拘文牵义》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是晋朝文学家陆机所记录的。
繁体字为「拘文牽義」。
根据古代字形演变,「拘文牵义」的古时候汉字写法略有不同。
拘:用「聿」替代现在的「手」。
文:用「文」的古体「」替代现在的「文」。
牵:用「牛」的真字「」替代现在的「牵」。
义:用「技」的真字「」替代现在的「义」。
他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只是拘文牵义,没有深入核心问题。
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但忽略了事物的真正含义。
拘泥、文人、文学、牵引、牵扯、义务、义气、义愤、义勇、义无反顾。
泥古、章音研
因地制宜、胸有成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