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役。 唐 卢纶 《酬灵澈上人》诗:“军人奉役本无期,落叶花开总不知。”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张光晟》:“﹝ 张光晟 ﹞因奉役至 华州 ,盛暑驱驰,心不平。”
“奉役”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接受差遣、承担职务。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奉”表恭敬接受,“役”指公务或劳役,合指奉命从事公务活动1E418。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官员“奉役于朝”,指官吏在朝廷执行职务。
从词义演变看,“奉役”在唐宋时期逐渐扩展至军事领域,《新唐书·兵志》提到“边军奉役戍守”,指士兵奉命驻守边疆1E418。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鲜少使用,主要作为研究古代职官制度的历史语料。需要注意的是,《辞源》特别指出“奉役”与“服役”存在程度差异,前者强调恭敬奉行,后者侧重义务承担1E418。
文献例证方面,《资治通鉴·唐纪》载:“州县吏奉役如常”,生动展现唐代地方官吏处理公务的日常状态,印证该词的公务执行内涵1E418。
“奉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奉役”指按照命令或安排履行职责、承担任务,核心含义为“服役”。该词由“奉”(遵从)和“役”(劳役)组成,强调对上级指令的服从与执行。
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唐代文献中,“奉役”多指军人或百姓为官府承担劳役。例如:
引申含义
除字面意义的服役外,也隐含对职责的忠诚履行,如现代可比喻为“恪守岗位责任”。
当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言色彩较浓的语境中。近义词包括“服役”“供职”,反义词如“抗命”“渎职”。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选集。
罢池霸国邦浦鸨奥薄命佳人卑辞变辞泊船瓜洲不揆梼昧嵖岈山尺函齿索仇矛吹肚鱼丹术递人二会子法法雨发徵飞构风起冯至高奋根绝共敝好乐何范后报皇天后土皇子坡虎口惊惶万状稉粱劳作冷面孔联珠厘税率更体批落遣币愆伏起例汽轮轻丧全整佉卢散阙生物战赊市释急侍箕帚失鞚疏外殊勋异绩肆迹苕华通邑大都土老儿突明先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