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役。 唐 卢纶 《酬灵澈上人》诗:“军人奉役本无期,落叶花开总不知。”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张光晟》:“﹝ 张光晟 ﹞因奉役至 华州 ,盛暑驱驰,心不平。”
“奉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奉役”指按照命令或安排履行职责、承担任务,核心含义为“服役”。该词由“奉”(遵从)和“役”(劳役)组成,强调对上级指令的服从与执行。
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唐代文献中,“奉役”多指军人或百姓为官府承担劳役。例如:
引申含义
除字面意义的服役外,也隐含对职责的忠诚履行,如现代可比喻为“恪守岗位责任”。
当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言色彩较浓的语境中。近义词包括“服役”“供职”,反义词如“抗命”“渎职”。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选集。
奉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常用于描述人们依从、服从、履行某种任务或义务。
奉役的第一个字奉,是由"大"部首和"廾"部首组成,总共有9画。而役的第一个字彳,是由"彳"部首和"壬"部首组成,总共有7画。
奉役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社会,当时国家和社会对个体有所要求和安排,人们需要奉行国家的政令和履行社会的义务。繁体字中,奉字的形状较为复杂,役字则相对简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然而,在古时候,奉役的基本形状与现代汉字基本相似。
1. 在传统文化中,子女们常常要奉役于父母的期望和要求。
2. 他选择奉役于国家,投身军队。
3. 作为公司职员,我们必须奉役于公司的规章制度和任务安排。
奉养、奉行、服役、役使。
执行、履行、遵从、服从。
抗命、违逆、不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