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诸侯于每月初一听朝治事前所行之礼。谓听治一月之政自此日告朔后始之。《礼记·玉藻》:“玄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听朔於南门之外。”《礼记·玉藻》:“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听朔於大庙。”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听朔废刑发德,具存二王之后也。”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吉月必朝服而朝”:“诸矦乃於朔日服皮弁服朝于大庙,使大夫奉天子命而北面受之,是曰听朔,亦曰视朔,视听一也。”
“听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礼仪和政治活动相关,具体含义如下:
“听朔”指古代帝王、诸侯在每月初一(朔日)举行的听政仪式。这一日,统治者会处理当月的政务开端,象征政事的正式启动。该词源于《礼记·玉藻》,如记载“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表明仪式需穿着特定礼服,并在固定场所进行。
部分资料(如)将“听朔”引申为成语,比喻敏锐察觉事物变化。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后世衍生的象征性解读,需谨慎对待。
“听朔”的核心含义是古代统治者在朔日举行的政治仪式,兼具礼仪规范与治理功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及汉代经学文献。
听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听从朔日指示或者指挥。朔日指的是农历月份的第一天,古代人们常常以朔日来确定一些活动的时间安排。
听朔的部首是耳(耳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意思是与耳朵有关的事物)。听朔共包含10个笔画。
听朔是一个古代汉字,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繁体字中,听朔的写法与简体字一样。
在古代,听朔的写法中的"耳"字常常写成朝向右边的形式;"䘽"是代表一个人在听朔的动作。
1. 他每次听朔后都会立刻行动。
2. 在古代,人们会在听朔后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听朔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
1. 听从:表示遵循、顺从。
2. 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近义词:服从,听命。
反义词:违抗,不听从。
包畜保泰持盈贬所辩证法才识陈思王侈乐弹镊电烻调揭地骨反义词负曲阁揭根株牵连光盘鹤岭横猾宏规环蚀灰烟瘴气嘉苗荐达检尸蠘蟹计分蹐蹐九春俊名可耻聩眊芒乎秘丘沐雨栉风齧肥敲杀杞妇凄凉擎举情投意洽三焦上当师承侍疾世外鷞裘俗院潭渊檀越听选通任穨垣妄折瓦窰唯然威望素著无过虫无可厚非醯酱辛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