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听朔的意思、听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听朔的解释

古代帝王、诸侯于每月初一听朝治事前所行之礼。谓听治一月之政自此日告朔后始之。《礼记·玉藻》:“玄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听朔於南门之外。”《礼记·玉藻》:“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听朔於大庙。”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听朔废刑发德,具存二王之后也。”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吉月必朝服而朝”:“诸矦乃於朔日服皮弁服朝于大庙,使大夫奉天子命而北面受之,是曰听朔,亦曰视朔,视听一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听朔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君主在每月朔日(农历初一)举行的政事仪式。《周礼·天官·太宰》记载“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此处的“县治象”即包含听朔仪式的早期形态。

从词义构成看,“听”指听取政事汇报,“朔”特指每月初始之日。《礼记·月令》载“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说明听朔包含祭祀与政事双重内涵。汉代郑玄注《礼记》时强调:“听朔,谓以特牲告庙,受朔政也”,指出其核心是接受颁布月令的政事活动。

该制度源自周代“告朔”传统,《春秋·文公六年》记载“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可见其与宗庙祭祀的关联性。汉代改制后,《汉书·律历志》记载“乃诏御史,令诸侯王、列侯始奉朔”,说明听朔逐渐发展为中央集权的政治象征。需要注意的是,“听朔”与“视朔”存在细微区别,前者侧重政令颁布,后者偏重历法观测,二者共同构成古代天文历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扩展解释

“听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礼仪和政治活动相关,具体含义如下:

1.基本含义

“听朔”指古代帝王、诸侯在每月初一(朔日)举行的听政仪式。这一日,统治者会处理当月的政务开端,象征政事的正式启动。该词源于《礼记·玉藻》,如记载“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表明仪式需穿着特定礼服,并在固定场所进行。

2.礼仪与政治意义

3.词源与演变

4.其他解释

部分资料(如)将“听朔”引申为成语,比喻敏锐察觉事物变化。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后世衍生的象征性解读,需谨慎对待。

“听朔”的核心含义是古代统治者在朔日举行的政治仪式,兼具礼仪规范与治理功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及汉代经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帮船孢子植物变例表弟袹复残犷潮汐能宠昵船体鹑居鷇饮村疃痤疿登程冻天行发生风風張風勢宫台贡艺珪甑过耳风轰雷后比徻徻煎骂简允解倒悬聚精会神考释款计烂浆棱棱砺砺砺戈秣马露桃渌蚁慢步渺緜瞑拜鸣箫密石孽竖青庄三湘扫涤颯遝赦贷神疲守根首时唐碧特达体段筒钓铜镜凸版玩儿坏五厄五技鼠笑眯眯遐志邪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