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耳儿的意思、大耳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耳儿的解释

指 刘备 。 备 耳大,能自顾见之,故称。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后汉书·吕布传》:“﹝ 曹操 ﹞乃命缓 布 缚。 刘备 曰:‘不可,明公不见 吕布 事 丁建阳 、 董太师 乎?’ 操 頷之。 布 目 备 曰:‘大耳儿最叵信!’” 明 陈刚中 《白门》诗:“ 布 死城南未足悲, 老瞒 可是算无遗,不知别有三分者,只在当时大耳儿。”亦称“ 大耳翁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公曰:‘大耳翁未之觉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耳儿"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大耳儿"字面指"耳朵大的人",但实际使用时多带有贬义或戏谑色彩,特指三国时期刘备。该称呼源于刘备的生理特征——史载其"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即耳大垂肩的特征成为其标志。

二、典故溯源

最早见于《后汉书·吕布传》记载的董卓骂吕布之言:

"大耳儿最叵信!"

此处董卓以"大耳儿"代指刘备,暗讽其表面仁厚实则不可信任。该典故成为后世文学中贬斥伪善者的典型意象,如明代《三国演义》多次沿用此称谓强化人物冲突。

三、语义演变

  1. 本义延伸

    由特指刘备逐渐泛化为对"耳大之人"的戏称,但始终隐含对其品性的质疑。如清代《通俗编》载:"俗讥伪善者曰'大耳儿',本汉末刘备事。"

  2. 文化符号

    在传统戏曲(如京剧《白门楼》)和民间话本中,"大耳儿"成为刘备的固定代称,反映民间对其双重形象的认知——既仁德又工于心计。

四、权威文献佐证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在线版:https://www.cp.com.cn/book/dacd401c-5.html
  2.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https://www.zhbc.com.cn/products/10598.html
  3. 《三国志辞典》中华书局:https://www.zhbc.com.cn/products/3086.html

网络扩展解释

“大耳儿”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语,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君主刘备,因其耳大垂肩、能“自顾见耳”而得名。该词源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对刘备外貌的描述:“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三国志》记载)。


二、历史典故与用法

  1. 贬义与讽刺
    该词常被用于讥讽语境。例如《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吕布被曹操擒获时,曾怒斥刘备:“大耳儿最叵信!”暗讽刘备忘恩负义(吕布曾通过“辕门射戟”救过刘备,但刘备最终支持曹操杀吕布)。

  2. 外貌特征
    刘备的“大耳”被视为其标志性特征,古人认为耳大是“福相”或“贵相”的象征,但“大耳儿”一词更侧重外貌描述,而非褒扬。


三、文化延伸


“大耳儿”是三国历史中衍生出的特定称谓,既反映刘备的外貌特征,也暗含对其品性的讽刺。需注意其历史背景与情感色彩,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胞裹豹论北游迸砌编队飞行褊小庇赖侧柏差度登祇地心说多昬反左书凤庭赋遂初斧政高斗关穿官树鬼迷心窍悍趫恢恢有余昏暮讲脸坚峭交底迥空桾櫏刻漏克柔老婢毛燕旄毡蜜丁瞑菜明训那会儿努臂刨食瓶筲凭轼旁观跂悬儒者山郭少杀稍逊一筹十转九空司天台穗头鹔鹴裘题地彤丹通讯推颂壝埒危言谠论枭杰消泄偕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