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泥土烧制的殉葬的偶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再选 六朝 及 唐 之土俑,托善画者用线条描下。”
以下是关于“土俑”的详细解释:
土俑(拼音:tǔ yǒng,注音:ㄊㄨˇ ㄩㄥˇ)指古代用泥土烧制的殉葬陶偶人,常见于帝王或贵族墓室中,用于陪葬。其造型多模仿真人,工艺生动,反映了古代丧葬文化。
起源与用途
土俑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六朝及唐代尤为盛行(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为典型代表)。它们作为“明器”替代人殉,象征墓主身份与权力。
鲁迅曾在书信中提及:“再选六朝及唐之土俑,托善画者用线条描下”,印证了其历史研究价值。
工艺特点
材质以黏土为主,经塑形、烧制而成。部分土俑施以彩绘,细节刻画精细(如服饰、表情),兼具艺术与实用功能。
除本义外,“土俑”在近代文学中衍生为对守旧、僵化之人的比喻,强调思想封闭、拒绝革新。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或考古研究资料。
《土俑》是指中国古代的陶制人形雕塑,主要用于古代的葬礼仪式,用于代替真人陪葬。它们以真实、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服饰、表情、姿势等。
《土俑》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土”和“人”。其中,“土”是田字旁,表示与土壤、泥土等有关;“人”是立人旁,表示与人有关。根据部首的不同位置,可以确定《土俑》的读音和字义。
《土俑》的总笔画数是10画,其中,“土”的笔画数是3画,“人”的笔画数是4画。
《土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这些土俑是代表古代贵族和统治者的形象。后来,它们成为葬礼的一部分,用于陪葬。
《土俑》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土仪」。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可能有所差异。根据考古发现,古代《土俑》的汉字写法可能为「士冢」。
1. 这个博物馆里展示了一些古代的土俑。
2. 在古代,人们相信土俑可以陪葬者在来世得到帮助和保护。
1. 土塑:古代用泥土塑造的人物形象。
2. 土陶:用泥土制作的陶器。
3. 陪葬:将某物作为伴随死者葬礼时的陪葬品。
1. 陶俑:与土俑类似,是用陶土制作的人形雕塑。
2. 石俑:用石头雕刻的人形像,与土俑在外观上有所不同。
1. 真人:真人指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真实人物。
2. 小人:小人指的是形象上矮小的人物,与土俑在形象上有所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