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决尸的意思、决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决尸的解释

鞭尸。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胆智·哥舒翰》:“ 翰 命部下捽于庭,数其罪,杖杀之,然后奏闻。帝下詔褒奬,仍赐擢尸,更令 翰 决尸一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决尸"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未被广泛收录,属于较为生僻或古语用法。根据其构成语素和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其含义可作如下解释:

一、核心含义:古代刑罚或仪式中的尸体处理 "决尸"主要指古代对已死罪犯尸体施加的刑罚或特定仪式性处理。

  1. 戮尸示众:最常见含义指将罪犯(尤其是已死或在行刑后死亡的罪犯)的尸体进行公开毁损或陈列示众,以达到惩戒和警示的目的。这通常是对犯有谋反、大逆等重罪者的追加惩罚。例如《史记》中记载对吴起尸体的处理:"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虽未直接用"决尸"一词,但体现了对涉及王尸者的严惩观念。后世如《晋书》等史书有更明确的戮尸记载。
  2. 执行死刑:在特定语境下,"决"有执行、处决之意,"决尸"可能指对尸体执行某种处置(如分尸等),但此用法相对少见,更多用"戮尸"或"剉尸"等词。

二、语素解析

三、相关文化背景 "决尸"(或更常用的"戮尸")体现了中国古代"重惩于身后"的刑罚思想和"以儆效尤"的威慑目的。即使罪犯已死,仍需对其尸体施加惩罚,以彰显法律威严、维护伦理纲常(如君权、父权)。这种做法在秦汉至明清历代法典或实践中均有体现,尤其在处置谋反、大逆、恶逆等"十恶"重罪时。

四、现代使用 "决尸"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其概念被"戮尸"、"鞭尸"等词替代或仅存在于历史文献研究中。现代法律禁止对尸体进行侮辱和毁损。

参考来源:

请注意: 由于"决尸"非现代常用词,其解释主要依据古汉语语素分析、相关词汇(如"戮尸")的释义及历史文献记载综合得出。

网络扩展解释

“决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决尸”指鞭尸,即对尸体进行鞭打的行为。这一行为在古代常作为刑罚或泄愤手段,尤其在历史事件中用于对已故仇敌的象征性惩罚。


2.出处与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智囊补·胆智·哥舒翰》的记载:

“翰命部下捽于庭,数其罪,杖杀之,然后奏闻。帝下诏褒奖,仍赐擢尸,更令翰决尸一百。”
此处描述哥舒翰奉命对已处决的罪人尸体进行鞭打,以示严惩。


3.字义分解


4.现代使用

“决尸”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智囊补》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半壁山河崩漏笔大如椽薜萝子避色搏获畅洽乘车入鼠穴称名驰使楚囚相对盗视彫世顶门杠笃序凡近风月旦庚癸频呼贯通融会黑绿合见阂山鹤山仙人胡编乱造寄打接席菁羹九牛二虎之力钜杰隽赡拦路虎冷餐联联利源买脸扪参面壁功深迷君逆负敲金击玉敲诈勒索勤分秋河七子镜全遂曲里拐弯的日月合璧軕子沈隐十行本史侯诗手时治拴束庶政输卒诵佩土元五劳七伤诬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