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去留。 汉 王符 《潜夫论·潜叹》:“ 尧 参乡党以得 舜 , 文王 参己以得 吕尚 ,岂若 殷辛 、 秦政 既得贤人,反决滞於讎,诛杀正直,而进任姦臣之党哉?” 汪继培 笺:“‘决滞’犹言‘去留’。”
(2).指判决积压的案件。《新唐书·陆贽传》:“视桉籍烦简以稽听断,视囚繫盈虚以稽决滞,视姦盗有无以稽禁御。” 宋 叶适 《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 铅山 脩废决滞,民畏爱过於令,令赖之如己出。”
“决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去留(人事取舍)
指对人员或事物的保留与舍弃,常用于古代政治语境。例如《潜夫论》中提到“反决滞於讎”,即批评殷纣王、秦始皇对贤才的取舍不当。
判决积压案件
指处理积压未决的诉讼案件,如《新唐书》记载“视囚繫盈虚以稽决滞”,强调通过案件审理效率来考察官员政绩。
决
本义为疏通水道(如“决江疏河”),引申为决断、解决(如“决定”“决断”),或最终判定(如“决胜负”)。
滞
指停滞、阻滞(如“停滞”“滞销”),与“决”形成反义组合,整体表示化解积压问题。
汉代王符《潜夫论·潜叹》:
“岂若殷辛、秦政既得贤人,反决滞於讎?”——以“决滞”批判统治者对人才的错误取舍。
宋代叶适《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
“铅山修废决滞,民畏爱过于令”——描述官员通过处理积压事务赢得民心。
现代语境中,该词可延伸为“解决积压问题”或“决策犹豫”,如成语用法“事物停滞不前,无法决断”(需注意此为引申义,非古籍原意)。
如需进一步验证,可查看《汉语大词典》或《潜夫论》《新唐书》等古籍原文。
《决滞》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解决问题、排除困难、打破僵局的意思。
《决滞》由冫和滞两个部首组成,冫字拆分后的部首是冰,滞字拆分后的部首是水。《决滞》的总共有12个笔画。
《决滞》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常用于形容解决难题时的决断和突破。
《决滞》的繁体字为「決滯」。
在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决滞》在古时候的写法变化较多,随着演变和历史的变迁,其形态也产生了一定的改变。
1.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下决心,打破困局,决滞于发展的道路上。
2. 领导做出了明智的决策,帮助企业决滞了面临的困难。
决策、决定、解决、排除、突破
决断、决绝、解困、破局、突破
滞留、停滞、僵持、困境、僵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