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用的竹席。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 李善 注引 张俨 《席赋》:“席为冬设,簟为夏施。” 隋炀帝 《夏日临江》诗:“夏簟荫脩竹,高崖坐长枫。”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宴引春壶酒,恩分夏簟冰。” 唐 元稹 《友封体》诗:“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
“夏簟”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ià diàn,专指夏季使用的竹席。以下为详细解释:
“夏簟”既是实用器物,也是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承载着古人对季节更迭的细腻感知。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诗词用例,可参考古典文献或文学解析。
夏簟(xià diàn)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含义为夏季使用的竹席或藤席。
夏簟的拆分部首为"⺮"(竹部)和"⼾"(糸部)。
夏簟的总笔画数为20划。
夏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竹制或藤制的席子代替现代的床铺或床垫。夏簟因其凉爽的特性,被人们用来在夏季休息或睡觉时使用。
夏簟的繁体字为「夏簟」。
在古时候,夏簟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目前未能找到确切的古代汉字写法资料。
1. 我喜欢夏天的清晨,躺在夏簟上感受微风的吹拂。
2. 在夏季里,人们常常使用夏簟来降低睡眠的温度。
夏日、夏季、簟席、竹簟、藤簟
竹席、藤席、簟子、席藤
冬簟、寒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