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夏簟的意思、夏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夏簟的解释

夏天用的竹席。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 李善 注引 张俨 《席赋》:“席为冬设,簟为夏施。” 隋炀帝 《夏日临江》诗:“夏簟荫脩竹,高崖坐长枫。”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宴引春壶酒,恩分夏簟冰。” 唐 元稹 《友封体》诗:“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夏簟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古典韵味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本义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夏簟(xià diàn)指夏季供坐卧使用的竹席。


二、字源与构造

  1. 簟的字形演变:

    “簟”为形声字,从“竹”(义符),说明材质为竹;“覃”(声符)表音。甲骨文与金文中已有“竹”部字,印证竹编器物在商周时期的广泛应用。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历史文献佐证:

    • 《礼记·内则》:“凡寝,必用簟。” 郑玄注:“簟,箧笥之底也。” 此处“簟”引申为铺垫用具。
    • 唐代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宴引春壶酒,恩分夏簟冰”,以“夏簟”喻清凉,凸显其避暑特性。

      来源:《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全唐诗》


三、文化内涵与工艺特征

  1. 消暑雅物:

    古人将夏簟视为夏季生活必需品。宋代陆游《夏日杂题》云:“新辟虚堂痛扫除,萧然终日屏僮奴。此间恐是维摩室,除却藜床一物无。”其中“藜床”即竹簟,反映文人以簟纳凉的雅趣。

    来源:《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工艺发展:

    优质夏簟需经“选竹→劈篾→蒸煮防蛀→编织→打磨”等工序。明清时期,浙江安吉、湖南益阳的竹簟以“细密如绢、触手生凉”闻名,称为“蕲簟”(见《长物志·卷六》)。

    来源:《天工开物·杀青篇》(明·宋应星)

  3. 文学意象:

    “簟纹如水”(李煜《浪淘沙》)、“冰簟银床梦不成”(温庭筠《瑶瑟怨》)等诗句,均以簟的清凉质感隐喻孤寂心境,成为经典审美意象。

    来源:《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四、现代应用与传承

当代传统竹编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四川青神竹编、东阳竹编)。竹簟仍为夏季家居良品,尤以“水竹凉席”“麻将席”等改良品种为市场主流,兼具透气性与环保性。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ihchina.cn)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数据库(竹丝编织类)
  4. 《中国竹工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 国家统计局《中国传统手工艺消费趋势报告》(2023)

网络扩展解释

“夏簟”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ià diàn,专指夏季使用的竹席。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文学与历史出处

  1. 南朝梁·江淹《别赋》
    “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通过竹席的清凉反衬夏日的漫长。
  2. 唐代·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恩分夏簟冰”,以“夏簟”比喻恩泽如冰般消暑。
  3. 对联应用
    如“夏簟清凉蝉语碎”,体现其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

相关扩展


“夏簟”既是实用器物,也是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承载着古人对季节更迭的细腻感知。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诗词用例,可参考古典文献或文学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戏璧仪不冺察究成岁丹笋倒掷发檗覆诞赋课彀弓海颷鸿号遑骇惚慌回睇秽墟加腹甲帐截齐积厚霁山机筵决善槛窗侃乐宽宏老莱连栅镣靠留念鹿韭麦钐没齿无怨渺漫木僵僵泥笋旁乡贫矿贫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清遰倾心祈禳起头三贞扫尘审尔树发诉呈泰孃贪懒庭诰微月文标问难狭促下第闲断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