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伍伯的意思、伍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伍伯的解释

伍长。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伍伯,一伍之伯。五人曰伍,五长为伯,故称伍伯。”

亦作“ 伍百 ”。役卒。多为舆卫前导或执杖行刑。《后汉书·舆服志上》:“大车,伍伯璅弩十二人。” 唐 韩愈 《寄卢仝》诗:“立召贼曹呼伍伯,尽取鼠辈尸诸市。”伯,一本作“ 百 ”。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呼伍伯辈,令二人持此木偶,掷之江中。”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公急命伍伯批颊曰:‘尔欲污问官耶!’” 程恩泽 《索炬叹》诗:“忽闻伍伯詬且怒,踏破柴门索蕉炬。”参阅《宋书·百官志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谈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伍伯”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汉语词汇,主要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古代社会制度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义项: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伍”之长(军事含义)

“伍伯”指古代军制中“五伍”(二十五人)的统领。古代军队基础编制“五伍”为“两”,一“两”设“两司马”统领,“伍伯”可能是其别称或下属军官。此义项体现了先秦至汉代的军事组织形态。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收录该义项,引《周礼·夏官·大司马》佐证古代军制层级。

2. 衙门差役或仪卫(职役含义)

汉魏至唐宋时期,“伍伯”常指官府中负责开路清道、行刑押解的差役,属低级吏卒。后亦泛指官府杂役,常见于史书及笔记小说。

例证:《后汉书·舆服志》载:“大使车,立乘……驾驷,赤帷。持节者,载以车……伍伯,璅弩十二人。”

来源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释为“职掌鸣鞭开道的役卒”,并引《三国志》注为书证。

3. “五百”的通假用法(文字学含义)

在部分文献中,“伍伯”为“五百”的异写,表数量义,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上下文甄别,避免与职役义混淆。

来源参考: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篇指出古代数词“五”与“伍”存在通假现象。


使用提示

“伍伯”属历史词汇,现代语境除学术研究或历史题材创作外极少出现。理解时需注意:

权威参考链接(基于真实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www.hanyudacidian.cn
  2. 商务印书馆《辞源》数据库(cpd.cishu.com.cn
  3. 中华书局《后汉书》点校本(纸质ISBN 978-7-101-00306-2)

网络扩展解释

“伍伯”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用法:

一、成语含义(人际关系)

  1. 基本含义
    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扶持的关系,强调友情或亲情的深厚。其中“伍”意为相互,“伯”指兄弟或朋友。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亲密无间的朋友、兄弟,或表达团队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


二、职官与历史含义

  1. 古代军队职级

    • 作为“伍长”,指五人一组的首领。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记载:“五人曰伍,五长为伯,故称伍伯”。
    • 在户籍管理中,五户为一伍,管理者也称“伍伯”。
  2. 役卒职能
    指古代官府中的差役或兵卒,负责仪仗前导、行刑等事务。如《后汉书》提到“伍伯”作为车驾护卫,唐代韩愈诗中亦有用例。


三、发音与注音


注意事项

别人正在浏览...

骜主背战必赤赤缠絷朝房诚愿楚箠捶胸跌足大明法度道师德功饿文犯怵干海韐带公制呱呱堕地鼓檝浩烂后恨婚会蹇难急彪各邦急茬儿镜石金图鸡舍急战橘奴款谈来往往琅园累手楞场敛容屏气淩制淋渗俚柔骊山墓露怯没闰鸣环七条丝脐脂自照羣演日魂颯戾上爵少礼生语斯翚嗽金鸟透心团员屯雷玩手腕无精打彩五味线绉夏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