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性的意思、识性的详细解释
识性的解释
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晋书·傅咸传》:“ 咸 字 长虞 ,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北史·李彪传》:“ 彪 虽宿非清第,代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余尝以 江 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卓超有过人者。”
词语分解
- 识的解释 识 (識) í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刵 )。识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识 (識) ì 记住:博闻强识。 标志,记号。 笔画数:;
- 性的解释 性 ì 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性质。性格。性命(生命)。性能。个性。属性。 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典型性。开放性。指令性。 男女或雌雄的特质:性别。男性。女性。 有关生物生殖的:
网络扩展解释
“识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强调人内在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构成分析:由“识”(辨别、认知)和“性”(禀性、特质)组成,表示通过观察和思考形成的内在判断力。
- 具体内涵:指人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以及基于此形成的稳定禀性。
2.文献出处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 《晋书·傅咸传》提到“识性明悟”,形容傅咸判断力清晰、悟性高。
- 《北史·李彪传》称其“识性严聪”,强调李彪严谨聪慧的认知特质。
3.用法与延伸
- 可形容人的思维特质(如“识性卓超”)或用于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书面表达或文学描述,例如:“他的识性使他能在复杂局势中做出正确决策。”
4.相关词义扩展
- “识”单独可指知识、见解(如“学识”)或记忆(如“博闻强识”)。
- “性”可指性格(如“天性”)或物质特性(如“弹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晋书》《北史》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识性
《识性》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分别是“言”和“心”。它的总共有10画。
《识性》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意为“理解事物的本性和特点”。它主要用来形容人的智慧和思考能力。
在繁体字中,识性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在古时候,识性的写法也有一些变化。古代的汉字没有规范的字形和字义,因此有时会出现多种写法。例如,在《説文解字》中可以见到将心旁写成⺾的写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识性”的例句:
- 他具有很高的识性,可以准确地判断问题的本质。
- 通过教育和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识性。
组词:识别、识字、识趣。
近义词:智慧、聪明、理解力。
反义词:愚笨、无知、迟钝。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