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蹶衂的意思、蹶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蹶衂的解释

衰败;损伤。 梁启超 《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观 俄 日 之拓张海运,而知海上商权,将移至 太平洋 ;观 德 、 美 、 日 之争兴工艺,而知 英 之商务,将有蹶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蹶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蹶”和“衂”两个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失败、挫折或受挫的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 字义分解

  1. 蹶 (jué):

    • 本义: 跌倒、摔倒。《说文解字》:“蹶,僵也。从足,厥声。”引申为挫折、失败、跌倒(比喻义)。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 引申义: 失败、受挫、颠覆。常用于形容军事失利或事业受挫。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衂 (nǜ):

    • 本义: 同“衄”,指鼻出血。《说文解字》:“衄,鼻出血也。从血,丑声。” “衂”是其异体字。
    • 引申义:挫败、损伤、失败。由“出血”引申为“受损”、“受挫”。常用于军事或争斗场合,表示被击败。如《文选·张衡<东京赋>》:“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思专其侈,以莫己若,乃构阿房,起甘泉,结云阁,冠南山,征税尽,人力殚,然后收以太半之赋,威以参夷之刑,其遇民也,若薙氏之芟草,既蕴崇之,又行火焉,惵惵黔首,岂徒跼高天,蹐厚地而已哉?乃救死于其颈,敺以就役,唯力是视,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高祖膺籙受图,顺天行诛,杖朱旗而建大号,所推必亡,所存必固,扫项军于垓下,绁子婴于轵涂,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是以西匠营宫,目玩阿房,规摹逾溢,不度不臧,损之又损之,然尚过于周堂,观者狭而谓之陋,帝已讥其泰而弗康。且高既受命建家,造我区夏矣,文又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武有大启土宇,纪禅肃然之功,宣重光以朗照,临四海而抚绥,六合之内,靡不蒙德,百姓乐业,咸以康乂,是以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海内同悦,靡不风驰。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初制之甚泰,服妖之方侈者乎?秦政之败,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然卒并天下者,其险阻形便,兵器铦利,战士劲勇故也。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以仁义取之,秦以诈力守之,其本既失,其末必危。是以君子为国,务在安民,安民则本固,本固则邦宁。” 薛综注:“衂,折伤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 “蹶衂”的合成义

“蹶衂”二字连用,属于同义复用或近义复用,其核心含义是:

三、 文献用例与权威解释

“蹶衂”是一个古汉语合成词,由表示跌倒/失败的“蹶”和表示挫败/损伤的“衂”组成,核心含义为失败、挫败、受挫,常用来形容军事失利或重大挫折。其使用多见于古代史书和文献中。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蹶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ué nǜ(部分资料标注为juě nǜ),主要用于形容衰败、损伤或挫折。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字义分解

  1. 蹶(jué/juě):
    • 本义为跌倒、倒下,如《说文解字》:“蹶,僵也。”
    • 引申为挫折、失败,如成语“一蹶不振”。
  2. 衂(nǜ):
    • 通“衄”,原指鼻出血,后引申为挫败、损伤,如“败衂”即战败。

用法示例


近义词


注意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梁启超相关著作(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隘形宝凤逼良为娼秉鉴不待见惨阴荡流邓艾吃第二把交椅对偶方相氏发引千钧服杜关尺贵贱无常顾慕后系黄甲火炮江次降物坚苦机擭旌盖惊仆禁重济师击石波九执居停主人两湖路段梦中梦蟠纸蓬蓬勃勃漂梗频带评核翘足而待切辞弃末返本起早挂晩色象酾流奢香蛇珠识诣守兼束帛加琮树嫡探勘探望调济头上末下驒驒乌拉尔山脉五驭香蜡显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