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弃。《后汉书·陆康传》:“岂有聚夺民物,以营无用之铜人;捐捨圣戒,自蹈亡王之法哉!”《百喻经·驼瓮俱失喻》:“既犯禁己,捨离三乘,纵心极意,无恶不造,乘及浄戒,二俱捐捨。”
见“ 捐馆舍 ”。
捐舍是古汉语中的书面用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舍弃性命;弃世
指主动或被动放弃生命,多用于形容为道义、职责而牺牲。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弃命,捐弃性命”,强调为崇高目的献身的行为。该词带有庄重色彩,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忠烈之士的记载。
捐弃房舍(引申义)
字面指舍弃居所,引申为抛却世俗牵绊。此义较罕见,如《重编国语辞典》收录“捐舍”作“弃屋”解,多用于隐逸主题的文本中。
古籍用例佐证:
《聊斋志异·司文郎》:「倘能捐舍业报,大发慈悲,则刀山剑树,变为安乐国矣。」
此处“捐舍”指舍弃因果业报,属第一层含义的抽象化用法(引自中华书局《聊斋志异》校注本)。
权威来源参考:
“捐舍”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以下是综合古籍和词典的解释:
抛弃、舍弃
这是该词最广泛的含义,常见于古籍中。例如《后汉书·陆康传》提到“捐捨圣戒”,指舍弃圣人的训诫。佛教经典《百喻经》也用“二俱捐捨”表达彻底放弃的行为。
“捐馆舍”的简称
古代委婉表达“去世”的说法,如《查字典》解释为“见捐馆舍”。此用法源自“捐馆”(舍弃住所),暗喻生命终结。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出“慷慨捐赠财物”的成语含义,但此解释未见于古籍及主流权威词典,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谨慎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后汉书》《百喻经》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
搬调半升鄙闇才短气粗长绡错疑大阿倒用字倒踬丁字街阀閲飞班贯注桂舟含露豪捷坏钞皇姑呼必勒罕呼唤火术嘉采奸端江澳鉴核尽多尽少就征觼軜峻重考格科结口述礼传乱命漫滋明上墨勑目睭墙头一棵草,风吹两边倒乾和虔娃倾阻栖鸦濡如三工官三迳三品蒭豆圣果蜃景诗风嵩山三阙宋体字酸凄遂石速销陶铸忘寝废食销日偕偶撷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