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棄。《後漢書·陸康傳》:“豈有聚奪民物,以營無用之銅人;捐捨聖戒,自蹈亡王之法哉!”《百喻經·駝甕俱失喻》:“既犯禁己,捨離三乘,縱心極意,無惡不造,乘及浄戒,二俱捐捨。”
見“ 捐館舍 ”。
捐舍是古漢語中的書面用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舍棄性命;棄世
指主動或被動放棄生命,多用于形容為道義、職責而犧牲。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棄命,捐棄性命”,強調為崇高目的獻身的行為。該詞帶有莊重色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忠烈之士的記載。
捐棄房舍(引申義)
字面指舍棄居所,引申為抛卻世俗牽絆。此義較罕見,如《重編國語辭典》收錄“捐舍”作“棄屋”解,多用于隱逸主題的文本中。
古籍用例佐證:
《聊齋志異·司文郎》:「倘能捐舍業報,大發慈悲,則刀山劍樹,變為安樂國矣。」
此處“捐舍”指舍棄因果業報,屬第一層含義的抽象化用法(引自中華書局《聊齋志異》校注本)。
權威來源參考:
“捐舍”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以下是綜合古籍和詞典的解釋:
抛棄、舍棄
這是該詞最廣泛的含義,常見于古籍中。例如《後漢書·陸康傳》提到“捐捨聖戒”,指舍棄聖人的訓誡。佛教經典《百喻經》也用“二俱捐捨”表達徹底放棄的行為。
“捐館舍”的簡稱
古代委婉表達“去世”的說法,如《查字典》解釋為“見捐館舍”。此用法源自“捐館”(舍棄住所),暗喻生命終結。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出“慷慨捐贈財物”的成語含義,但此解釋未見于古籍及主流權威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後漢書》《百喻經》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苞丘徧布撥理不方不經之說操兵常甯饞眼孔差則陳舉沖阸沖恬楚粽賜示瑽琤疊次東山高卧鍛壓反轉來費盡心機廢務鳳樓琪樹福喜工食關攏閨娃規準紅白大禮環立堿氣焦火佳俠幾何原本進履之書舉世混濁铿潤鑛油拉賬僚侍林芿浏栗輪休門将甹豐幧頭上皇傷心蒿目刷鬧疏犷淑配私瘗嵩華谡爾天漢酴醾酒五起銜辭鄉田纖毫無犯小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