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棄。《後漢書·陸康傳》:“豈有聚奪民物,以營無用之銅人;捐捨聖戒,自蹈亡王之法哉!”《百喻經·駝甕俱失喻》:“既犯禁己,捨離三乘,縱心極意,無惡不造,乘及浄戒,二俱捐捨。”
見“ 捐館舍 ”。
“捐舍”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以下是綜合古籍和詞典的解釋:
抛棄、舍棄
這是該詞最廣泛的含義,常見于古籍中。例如《後漢書·陸康傳》提到“捐捨聖戒”,指舍棄聖人的訓誡。佛教經典《百喻經》也用“二俱捐捨”表達徹底放棄的行為。
“捐館舍”的簡稱
古代委婉表達“去世”的說法,如《查字典》解釋為“見捐館舍”。此用法源自“捐館”(舍棄住所),暗喻生命終結。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出“慷慨捐贈財物”的成語含義,但此解釋未見于古籍及主流權威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後漢書》《百喻經》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捐贈(juān zhē)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将自己的財物或其他有形或無形的東西無償地給予别人或機構的行為。
捐贈的部首是手(扌)和言(讠),總共有10畫。
捐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周文王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當時文王曾向三千貴族征求財物,收集以辦公府。後來,他把這些所收集的財物重新發放給那些有困難的人,這就是最早的捐贈行為。
捐贈的繁體字是捐贈。
在古代,捐贈的寫法是捐貞。追溯到漢代,寫法是捐貞。
1. 他經常捐贈自己的衣物給慈善機構。
2. 這家公司捐贈了一筆巨款用于幫助貧困地區的兒童。
3. 捐贈者的慷慨行為受到了社會的一緻贊揚。
捐款,捐助,捐贈,捐獻,捐肝,捐血,捐精,捐藏
捐獻,捐助,捐款
索取,占有,得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