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母,婶母。《后汉书·西域传·车师》:“ 车师 后部司马……获单于母、季母及妇女数百人。” 李贤 注:“季母,叔母也。” 晋 夏侯湛 《羊太常辛夫人传》:“ 宪英 谓从子 羊祜 曰:‘ 钟士季 何故西出?’ 祜 曰:‘将为灭 蜀 也。’ 宪英 曰:‘ 会 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祜 曰:‘季母勿多言。’”
“季母”是古代汉语中对亲属关系的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季母”指叔母或婶母,即父亲的弟媳(叔叔的妻子)。这一称谓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如《后汉书·西域传·车师》记载:“获单于母、季母及妇女数百人。”
该词属于古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中。当代口语和书面语一般用“婶婶”“叔母”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亲属称谓体系,可参考《后汉书》等文献原文。
季母(jì mǔ)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姓氏和字义两种不同的含义。
作为姓氏,季母指的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属于中国的百家姓之一。
作为字义,季母指的是子女的第三个母亲。在古代,父亲有多位妻子并生了多个儿子,可以按照长幼顺序称呼他们的母亲,第三个儿子的母亲就称为季母。
季母的拆分部首是“子”和“母”,其中“子”属于四角部首,表示与人相关;“母”属于女字旁,表示与女性相关。
季母的总笔画数为10画。
季母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源于古代的家族血统和婚姻制度。在古代中国,富贵人家多为多妻多子制度,父亲有多位妻子并生了多个儿子,所以可以分别称呼每位妻子的孩子和孩子的母亲。
季母的繁体字为「季母」。
古时候季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写作「季母圾」。其中「圾」为表示关系的字义部分,与古代的称谓和家族制度有关。
1. 小明是季母家的孩子。
2. 季母带着孩子参加了家族聚会。
季母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通常作为一个具体的称谓出现,很少与其他词汇组成固定搭配。
季母的近义词可以是「第三位母亲」,具有相同的含义。
季母的反义词可以是「长母」,表示第一个儿子的母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