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辅弼之臣。拂,通“ 弼 ”。《韩诗外传》卷八:“时进善者百人,宫朝者千人,諫臣五人,辅臣五人,拂臣六人。”
拂臣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指敢于直谏、匡正君主过失的臣子。该词源于先秦典籍,具有特定的政治伦理内涵,以下从释义、典籍出处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核心含义
“拂”通“弼”(bì),意为辅助、纠正。《说文解字》释“弼”为“辅也”,段玉裁注:“凡纠正之谓弼。”故“拂臣”即辅佐君主矫正错误的臣子,强调直言进谏的职责。
现代转译:相当于“谏官”或“诤臣”,但更突出主动匡正的姿态。
单字解析
《荀子·臣道》首次系统阐述拂臣的定位:
“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拂臣者,矫君之失,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
(原文链接)
荀子将臣子分为“谏臣”“争臣”“辅臣”“拂臣”四类,其中拂臣层级最高,需冒死强谏以扭转国家危局,如比干谏纣王、伍子胥谏夫差。
与“弼臣”的关联
“拂臣”与“弼臣”同源(《尚书·益稷》有“予违汝弼”),但拂臣更侧重逆君命而行善,如《新唐书·魏徵传》载唐太宗称魏徵为“我之拂臣”。
政治伦理价值
在儒家“以道事君”思想下,拂臣代表士大夫的独立精神。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论语》“勿欺也,而犯之”云:“犯谓犯颜直谏”,即拂臣精神的具体实践。
参考资料
“拂臣”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专有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拂臣”指辅佐君主的臣子,其中“拂”通“弼”(bì),意为辅正、匡正。这一称谓强调臣子通过直言进谏等方式帮助君主修正过失,常见于先秦文献。
《荀子·臣道》
列举了不同类别的贤臣,其中提到:“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并以“从道不从君”概括其职责。
《韩诗外传》卷八
记载周代官员体系时提到“拂臣六人”,与谏臣、辅臣并列。
拂臣承担着:
“拂”作通假字时读作fú,但在“拂臣”中因通“弼”,部分学者主张读bì,但主流仍从传统注音fú chén。
白脚稗说班谕倍式壁蝨不遇财物谗愬痴牀赤雀饬知大寒大拇指丹泥等辈地藏王烦冗風表副词抚控拊养黼藻高坐含饴华剧见独醮诉夹巷洁滑街邮进奉门户齎捧绢本空疏窥孔老空人连玺丽富历史性龙盾逻缉闽南话泣泪清斋齐斩泉扉叡哲三师散坐沈钓深辜守职水礼司方腾践通轮托孤王宾王大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