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翰的意思、弄翰的详细解释
弄翰的解释
晋 左思 《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后以“弄翰”谓执笔写作、绘画。古以羽翰为笔,故称笔为翰。 宋 苏轼 《书太宗御书后》:“天纵之能,溢於笔墨,摛藻尺素之上,弄翰团扇之中。”《宣和画谱·山水》:“或见笔墨在傍,则弄翰游戏,作山林泉石,随意点缀。”
词语分解
- 弄的解释 弄 ò 玩耍,把玩:摆弄。玩弄。弄臣(帝王所亲近狎昵的臣子)。弄潮儿。戏弄。弄瓦(“瓦”是原始的纺锤,古代把它给女孩子玩,意为生女儿)。弄璋(“璋”是一种玉器,古代把它给男孩子玩。意为生儿子)。 做,
- 翰的解释 翰 à 长而坚硬的羽毛:理翩振翰。 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翰苑。翰墨(笔墨,借指诗文书画)。翰藻。 笔画数:; 部首:羽;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弄翰是汉语中一个典雅的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执笔书写或绘画,常用于形容文人墨客的创作活动。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演变及文化意象三方面解析:
一、词典释义
-
本义
“弄”有把玩、操作之意,“翰”原指鸟羽,后引申为毛笔(因古以禽羽制笔)。合称即“执笔运墨”,见于《汉语大词典》释义:“弄翰,谓执笔写字、绘画。”
例:王羲之《兰亭序》中“挥毫泼墨”之态,可称“弄翰”。
-
引申义
因书写常伴随艺术创作,“弄翰”渐衍生出诗文创作、书画艺术的涵义,如《晋书·文苑传》载文人“弄翰成章,吐辞为经”。
二、语源演变
- 先秦至汉:“翰”多指雉类羽毛(《说文解字》:“翰,天鸡赤羽也”),后因毛笔材质演变为书写工具代称。
- 魏晋南北朝:文人群体兴起,“弄翰”成为书斋雅事的典型表述,如《文心雕龙》以“操觚弄翰”喻写作。
- 唐宋以降:词义固化于书画领域,苏轼《题跋》有“弄翰团扇中,悠然见南山”之句,融合书写与绘画意象。
三、文化意象
“弄翰”承载着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
- 技艺象征:体现对笔墨技巧的掌握,如唐代张怀瓘《书断》评书法家“精熟弄翰,逸气纵横”。
- 雅士风范:与“焚香”“品茗”并列,成为文人闲适生活的标志,《小窗幽记》称“幽居弄翰,不问尘喧”。
- 艺术境界: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强调“弄翰须胸次廓然”,指向创作时的超然心境。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 《说文解字注》(许慎著,段玉裁注,中华书局,2013)
- 《文心雕龙译注》(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12)
- 《中国书画美学史》(樊波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网络扩展解释
“弄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弄翰”指执笔写作或绘画。其中“翰”原指羽毛,因古代用羽毛制笔,故引申为“笔”的代称。
2.词源与典故
- 源自晋代左思《咏史》诗句:“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意为年轻时执笔写作,博览群书。
- 宋代苏轼在《书太宗御书后》中亦用此词:“摛藻尺素之上,弄翰团扇之中”,描述在纸扇上挥毫泼墨的情景。
3.使用语境
- 多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强调文人雅士的创作活动。例如:“随意点缀,弄翰成趣”形容绘画时的洒脱。
4.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挥毫、泼墨、执笔。
- 关联词:柔翰(指笔)、摛藻(铺陈辞藻)。
5.现代应用
如今多用于书画鉴赏或古文研究中,例如:“宋代文人弄翰之风盛行”。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原文或书法实例,可参考汉典或苏轼文集。
别人正在浏览...
白饶犇散边军便势豺漆晨鼓大合唱诞蓐递眼色遁居吠狗愤火纲举目张高嶷割夺跟衣规规国仇家恨寒卉旱雷盍如红蟹懽忻鼓舞回戏交宦饥僝镜殿均种看竹克寿渴吻穬麦蘖溃偾雷兽离散礼事马包抿刷牛吃蟹旁尊擗踊拊心请盟清芷人穷志短任选擅兵韶娘恃怙贳死受话器水土保持宿囚炭场团掿推逐挽道委心乡晨仙仪斜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