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碑。《后汉书·桓彬传》:“ 蔡邕 等共论序其志,僉以为 彬 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 唐 黄滔 《赠旌德吕明府》诗:“两衙断狱兼留客,三考论功合树碑。” 明 刘基 《杭州实庵和尚福严寺记》:“ 至正 辛卯寺成,将树碑求文以誌其所自。”
“树碑”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立碑”,即竖立石碑的行为。拼音为shù bēi,注音为ㄕㄨˋ ㄅㄟ。这一行为通常用于纪念人物、事件或功绩,例如《后汉书·桓彬传》中记载:“乃共树碑而颂焉”,即通过立碑来赞颂某人。
历史与文学中的用法
在古代文献中,“树碑”常与颂扬功德相关。例如:
现代引申含义
作为成语,“树碑”不仅指物理上的立碑,还可比喻通过某种形式(如文字、建筑等)永久纪念重要人物或事件。例如为英雄人物树立纪念碑,或为历史事件建立标志性建筑。
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或庄重的语境,如历史记载、纪念活动、文学创作等,强调对功绩或意义的永久性铭记。
总结来说,“树碑”兼具具体行为与象征意义,是中华文化中传承纪念传统的重要载体。
树碑是一个由两个字符组成的词语,分别是“树”和“碑”。它的意思是指立起碑石或纪念碑以纪念或纪录某个事件、人物或事物的行为。
树的部首是木,它总共有4画;碑的部首是石,它总共有8画。
“树碑”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在重要的地点设置碑石以记录重要事件或人物的事迹。通过立碑的方式,可以让后人通过碑文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繁体字“樹碑”可以用来表示“树碑”。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树的古代写法常用木字旁,而碑的古代写法常用石字旁。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的写法,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的演变之处。
1. 我们决定在公园里树碑,以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2. 这座城市的中心广场上树立了一座巨大的碑石,来纪念那场历史性的战斗。
树木、树立、树荫、碑文、碑额、碑记
立碑、立石、刻碑
移走、拆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