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于忌辰设的斋醮。 前蜀 杜光庭 《冯涓大夫助上元斋词》:“今年二十六日,亡妣 陇西郡 君赠 陇西郡 太夫人 李氏 忌斋。”
忌斋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核心含义(基于高权威性来源):
指旧时在亲属忌辰(逝世周年)举行的斋醮仪式,即通过设斋、诵经等方式悼念逝者。例如前蜀杜光庭《冯涓大夫助上元斋词》中记载的“李氏忌斋”,即为亡母忌日所做的祭祀活动。
延伸含义(参考宗教习俗):
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中,“斋”也指戒除荤腥、仅食素食的行为,与“忌”结合可表示特定时期(如宗教节日、修行阶段)对饮食或行为的戒律,例如忌食肉类、禁欲等。
字义分解:
注意:现代语境下,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且不同文献对“忌斋”的侧重点可能不同,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冯涓大夫助上元斋词》等古籍记载。
《忌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节食、斋戒。它强调避开某些食物以及严格遵守斋戒规定的行为。
《忌斋》由两个部首组成:忄(心)和斤(斗)。
忄的笔画数为3,斤的笔画数为4。
《忌斋》最早记载于明代吴伯宗著作《国朝奏议》中,用以形容节育或节食的行为。后来成为成语,用以形容坚守戒律的行为。
《忌斋》的繁体字为「忌齋」。
在古时候,「忌斋」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体,如「嫉齋」或「急齋」。
他每逢忌斋必定戒绝一切肉食,只吃素菜。
斋戒、戒斋、守斋、开斋等。
戒食、禁食、斋戒。
放纵、恣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