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蔽的意思、鄙蔽的详细解释
鄙蔽的解释
蔽固,不通达。 三国 魏 曹丕 《让禅表》:“臣虽鄙蔽,敢忘守节,以当大命,不胜至愿。”
词语分解
- 鄙的解释 鄙 ǐ 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鄙师(古官名,周制每县五鄙,“鄙师”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边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浅近)。 轻蔑,看不起:鄙视。
- 蔽的解释 蔽 ì 遮,挡:蔽野。遮蔽。掩蔽。 隐藏:蔽匿。隐蔽。 欺骗,隐瞒:蒙蔽。蔽美扬恶。 概括:一言以蔽之。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鄙蔽”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两种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作为成语的解释(现代常用义)
基本含义:指卑劣、卑鄙的行为或手段,强调用不光彩的方式达成目的。
- 构成分析:由“鄙”(卑劣)和“蔽”(掩盖)组合而成,字面意为“用卑劣手段掩盖真相”。
-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欺骗、阴谋等负面行为,如:“此人行事鄙蔽,终将自食恶果。”
二、作为古典文献中的词语解释(古义)
基本含义:指蔽固、不通达,形容思想或见识的局限性。
- 文献例证:三国时期曹丕在《让禅表》中写道:“臣虽鄙蔽,敢忘守节”,此处“鄙蔽”表自谦,意为“见识浅薄、愚钝”。
- 扩展说明:在古汉语中,“蔽”可引申为蒙蔽、闭塞,“鄙”亦有粗俗、浅陋之义,组合后多用于表达认知或品性上的不足。
“鄙蔽”的两种含义需根据语境判断:
- 现代语境下多指卑劣手段(成语用法);
- 古籍中则表见识浅薄(谦辞或客观描述)。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进一步分析,如需考证古典用法,可参考《三国志》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鄙蔽
「鄙蔽」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卑劣、可鄙、阴险的特征。拆分部首为「鄙」和「蔽」,其中「鄙」的部首是「鬼」,「蔽」的部首是「艸」。它的总笔画数是20,「鄙」的笔画数是9,「蔽」的笔画数是11。
「鄙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对于品行不端的人或事物是持有厌恶和鄙视的态度的。因此,他们用「鄙蔽」来表示对这种行为或事物的不满和鄙视。
「鄙蔽」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是「鄙蔽」,字形保持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鄙」的写法有所不同,有的写作「鄙」,有的写作「鄙」。不同的字形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形状的不同认知和审美。
下面是一些例句:
- 他的行为鄙蔽,完全没有底线。
- 这个社会上充斥着各种鄙蔽的行为。
- 他的阴险鄙蔽让人惊讶。
以下是一些与「鄙蔽」相关的词语:
- 组词:鄙视、蔽目、蔽聪
- 近义词:卑劣、阴险、恶劣
- 反义词:高尚、正直、光明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对于「鄙蔽」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