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垣的意思、吏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垣的解释

指吏科。垣,官署的代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佞人涕泣》:“二十年而 张江陵 柄政,给事 陈三謨 者,本 高新郑 入室弟子,以郎署改至吏科都,比丁艰归,出补,则 高 已败,又为 张 所爱,復补吏垣。” 明 李清 《<三垣笔记>自序》:“壬午,蒙恩赐环,补吏垣。”参见“ 吏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专指性的复合词,由“吏”与“垣”组合而成。《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义为“明代六科给事中的代称”,其构词逻辑源于古代官署制度。“吏”本义指官吏,《说文解字》释为“治人者也”,后特指低级官员;“垣”原指围墙,引申为官署的代称,《周礼》中已有“宫垣”“官垣”等用法。

在明代官制中,“吏垣”特指吏科给事中所在的官署机构。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六科给事中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吏科掌官吏考课、封驳诏旨等职,因办公机构以垣墙为界,故统称“吏垣”。该词常见于明代奏疏,如张居正《陈六事疏》中“吏垣之议,当慎铨选”即指吏科官员的职事讨论。

需特别说明的是,“吏垣”作为特定历史词汇,现代汉语已鲜少使用,主要出现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的文献中。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对此称谓沿革有专篇考述,可作延伸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吏垣”是一个古代官制相关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吏垣”指代明清时期的“吏科”机构。其中“垣”为官署的雅称,常用于代指中央部门。例如明代文献中,常以“吏垣”称呼吏科办公场所或职能范围。

  2. 历史背景
    根据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和李清《三垣笔记》的记载,吏科是负责官员考核、任免的监察机构,隶属都察院六科之一。如“补吏垣”即指官员被调任至吏科任职。

  3. 相关延伸

    • 职能关联:与“吏部”不同,吏科侧重于监察官员履职情况,类似现代纪检部门。
    • 代称用法:古代常以“垣”代指官署,如“谏垣”(谏官机构)、“兵垣”(兵科)等。

参考资料
若需进一步了解明清官制,可查阅《明史·职官志》或《历代职官表》,其中对六科职能有详细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菴蔼百口半印暴公子本科生财利驰求赤鸦撺鼓儿错漠歹话灯虎澄泥砚逗哏盖壤感疢赶工官运亨通海户好勇斗狠后胤窖藏绞缠介特寄柬金鸡奖饥虚开办恐防扣剑滥杀擂盘珠礼兵林壑趣力所能及癃閟龙章面坯儿鸣放漠泊泥守濆淖朴忠戗水乾衡千里之任清深祈祈羶慕身伴牲醪师出有名市脯事术説谎桃花扇温饫无是处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