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乡里差役之事。 宋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上:“ 唐任涛 , 高安 人,诗名早著…… 李常待 隲 廉察 江西 ,特与放里役。”《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6*春情》:“在城人家,为因里役,一时间无处寻屋,央此间隣居 范老 来説,暂住两三日便去。”
(2).指乡里役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比较》:“不惟里役免守候之苦,应卯之费,而本官亦可省瀆扰之烦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里役汉语 快速查询。
里役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一种徭役制度,特指由里甲组织承担的地方性劳役或差事。其核心含义与职责如下:
基本定义与职责
“里役”指在“里甲制”框架下,由里长、甲首等负责人组织本里(基层行政单位)人户轮流承担的各类地方性劳役。主要职责包括:
(来源: 罗竹风主编; 郑天挺等主编)
制度背景与运作
里役是明洪武年间正式确立的“里甲制”(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余百户分10甲,每甲设甲首)的核心内容。里长、甲首按年轮值,负责管理本里事务并征调人户服役,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其本质是官府将基层管理成本和劳役负担转嫁给民间,是赋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 吕思勉著; 梁方仲著)
历史演变与负担
随着时间推移,里役负担日益沉重且名目繁多(如“纲银”、“办料”等),常超出法定范围。里长、甲首常因赔垫钱粮或办事不力而破产,普通民户亦苦于徭役征发,导致大量人口逃亡。明清中后期,里甲制逐渐败坏,里役制度也随之松弛,部分职能被“一条鞭法”改革后的银差或后来的“保甲制”所替代。
(来源: 白寿彝总主编; 陈支平著)
历史意义
里役制度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国家政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方式,是理解传统社会结构、赋役形态及“官民关系”的关键切入点。其兴衰过程体现了中央集权体制下基层治理的困境与变迁。
(来源: 袁行霈等主编)
“里役”是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二、文献例证
三、延伸补充 “里”指基层居住单位(如“故里”),“役”含劳役、兵役之意,组合后凸显古代基层治理中的赋役制度。部分诗词(如陆游、方回作品)也借“里役”表达民生艰辛。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案例,可查阅《福惠全书》《娱书堂诗话》等文献来源。
宝産别路参办陈卦衬手存目大功告成大头娃娃灯节低唱断骨契额林芳润烦且法书非驴非马封泥拂庐高让菇饭规摹豪彊后驾黄钟毁弃秽亵江天监诫贾勇继发症京本经信基宇楷秀磕擦擦兰羞禄养卖贼瞢然妙珍偏长频带千推万阻弃割青抗先全武行日气升空神华神伤神速十年窗下适士兽材殊俗缌亲似若屯萃文化学虾蟇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