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士。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礼记·祭法》:“适士二庙一坛。” 郑玄 注:“适士,上士也。” 孙希旦 集解:“愚谓适士,谓大宗世适为士者也。”《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清 孙诒让 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祔》:“礼,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三庙者上及曾祖,二庙者祖考而已。”一说,指诸侯所荐仕于天子之士和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颁授爵命者。 宋 张载 《正蒙·王禘》:“适士,疑诸侯荐於天子之士及王朝爵命之通名。”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王禘》:“诸侯所荐仕於天子而受王命为士者,与诸侯之士有功而王命之者,皆曰适士。适士,对庶士之称。”
“适士”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进行解释,主要分为古代官职称谓和现代引申义两类:
基本定义
适士是周代官阶中的“上士”,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通常由大宗族嫡系子孙担任,负责特定职务。
文献依据
职能与分类
部分学者认为适士包含两类人:
少数现代资料(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成语,指“合适的人才”,强调能力与职位的匹配。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现代演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周礼》等典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适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适合当士人、士子。在古代,士人是指学问渊博、有道德品质并从事文化活动的人。
适士的部首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部首是⼈,第二个部首是土。适士的总笔画数为9画。
适士是一个由中国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词语,是由繁体字「適士」简化而来。
在古代,适士的汉字写法为「適士」。
1. 他具备了适士的品质,能够进入士人的行列。
2. 他一直以来都渴望成为适士,为国家作出贡献。
适逢、适中、适用、士人、士子等。
文士、士子、书生、儒将等。
庸人、庸才、愚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