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贤才不用。《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朱熹 集注:“黄钟,谓钟之律中黄钟者,器极大而声最閎也。瓦釜,无声之物。雷鸣,谓妖怪而作声如雷鸣也。”亦作“ 黄鐘长弃 ”、“ 黄鐘毁弃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公一日谓生曰:‘君出餘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鐘长弃奈何!’”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噫,鼠辈鴟张,其若是哉。黄鐘毁弃,瓦缶雷鸣,蠢兹么么,毒害乃尔!”亦省称“ 黄鐘毁 ”。 郭沫若 《蜩螗集·咏史》:“雷鸣瓦釜黄鐘毁,做到黄鐘愿亦偿。”
见“ 黄钟毁弃 ”。
“黄钟毁弃”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卜居》,常用来比喻贤才不被重用或正音遭到摒弃。以下是详细解释:
“黄钟毁弃”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更承载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它提醒人们应重视人才、明辨是非,避免因价值错位导致资源浪费。
黄钟毁弃是一个成语,形容某个场所或事物的破败不堪,已经无法修复或挽回的状态。例如,一个古老的建筑被废弃多年,荒草丛生,墙壁倒塌,这时就可以说它是黄钟毁弃了。
黄钟毁弃这个成语共有12个字,每个字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黄钟毁弃最早出现在《左传》,这是一本古代历史文献,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在《左传》中,“黄钟毁弃,钟独鸣不哀”一句,形容了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沦丧、人民与政府疏离的状况。
在繁体字中,黄钟毁弃的写法为「黃鐘毀棄」。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黄钟毁弃这个成语在古代的写法略有变化,如「黃鐘悔棄」、「黄鍾弃去」等。
1. 这个废弃的宫殿已经黄钟毁弃,几乎成了废墟。
2. 镇上的老街因为多年的废弃和缺乏维修,已经黄钟毁弃,不再有往日的繁华。
3. 这座古城曾经繁盛一时,如今却黄钟毁弃,只能依靠旅游业勉强维持。
1. 黄花公车:指政府机关或公共部门因为误用公款、************而腐败堕落。
2. 心如灰败:形容内心极度失望、绝望的状态。
3. 马革裹尸:指选择勇敢牺牲,誓死保卫革命事业。
近义词:废墟、破败、残缺、荒废。
反义词:重修复兴、葳蕤繁盛、振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