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rrified] 惶惧惊恐
惶恐饮药而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惶恐滩头说惶恐。——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1).恐惧,惊慌。《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建 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 建 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北史·长孙俭传》:“客人惶恐不敢仰视。” 沙汀 《凶手》:“当那青年走近他时,一种惶恐的颤栗,便又立刻通过他全身了。”
(2).惭愧、难为情。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一折:“説也惶恐,因为贫难,无以度日,要寻我妹子讨些盘缠使用。”《三国演义》第六回:“ 术 惶恐无言,命斩进谗之人,以谢 孙坚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 李员外 也自知惶恐,不去叫他。”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二章四:“我是尽量地领教了各方面的朋友们的意见,使我感觉着有点惶恐的。”
(3).表示谦恭的用语。《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庚子,定太子见三师仪:……其与三师书,前后称名‘惶恐’。” 宋 曾巩 《答孙都官书》:“盛编尚且借观,而先以此谢。惶恐,惶恐。不宣。” 宋 苏轼 《与人书》之二:“辱示长笺,词旨过重,适少冗迫,来使不敢久稽,未及占词为答,想知照未甚讶也。惶恐,惶恐!”
“惶恐”是一个形容词,表示因担忧、害怕或不安而产生的紧张情绪,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未知、压力或危机时的心理状态。
核心含义
指内心极度不安、慌乱,带有对结果不确定的忧虑。例如:“他听到消息后惶恐不已,不知如何应对。”
词源与结构
近义词对比
典型用法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文献或现代语境中的延伸用法,可查阅权威汉语词典或文学作品分析。
《惶恐》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恐慌不安、惊慌失措的感觉。它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紧急、危险或不确定的情况时,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惶恐》的拆分部首是心和黄。它是一个由11个笔画组成的汉字。
《惶恐》的字义来源于古代文字的意思演变。其原义为惊慌、害怕,后来逐渐引申为内心不安和惊恐的意境。
《惶恐》的繁体字为「慌恐」。
在古代,「惶恐」的字形写作「惶恐」,字形结构和现代形式相似,只是笔画较为繁琐。
1. 在枪声和爆炸声中,人们惶恐地四处逃散。
2. 他面对老板的责问,感到十分惶恐,无言以对。
3. 小孩在夜晚听到陌生的声音时,会感到惶恐不安。
惊惶、惧惶、痛惶、忧惶、担惶、恐惶
惊慌、恐惧、害怕、不安、惊恐、忧虑
安定、安心、泰然、镇定、冷静、从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