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檟辱的意思、檟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檟辱的解释

受笞打的羞辱。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一:“羣玉兢惶,几不脱於檟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檟辱"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成它的两个字“檟”和“辱”的本义及结合后的语境来理解。

  1. “檟”的本义与引申义:

    • “檟” (jiǎ) 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两个含义:
      • 指一种树木: 即楸树 (Catalpa bungei),是一种落叶乔木,木材细致耐湿,可用于制作器具。《说文解字·木部》:“檟,楸也。”段玉裁注:“楸、檟,同物异名。”《尔雅·释木》:“槐小叶曰榎,大而皵楸,小而皵榎。”郭璞注:“老乃皮粗皵者为楸,小而皮粗皵者为榎。”这里的“榎”即“檟”。
      • 指茶树: 古时“檟”也用作茶的别称。《尔雅·释木》:“檟,苦荼。”郭璞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 刑具的引申: 更重要的是,“檟”在古代文献中常与“楚”连用,构成“檟楚”一词,指代刑具,特指用作笞打的小木杖或荆条。这是因为楸木或茶树枝条常被用作教刑或体罚的工具。《左传·襄公十七年》:“子罕亲执扑,以行筑者,而抶其不勉者。”杜预注:“扑,檟楚也。”孔颖达疏:“扑是教刑之具,用荆檟为之。”《汉书·韩延寿传》:“吏无追捕之苦,民无箠楚之忧。”颜师古注:“楚,荆木也,即扑檟之属。” 因此,“檟”本身常隐含有鞭笞、体罚之意。
  2. “辱”的本义:

    • “辱” (rǔ) 的本义是羞耻、屈辱。《说文解字·辰部》:“辱,耻也。” 引申为侮辱、使受辱。
  3. “檟辱”的合成含义:

    • 将“檟”(隐指刑具、鞭打)与“辱”(侮辱、使受辱)结合,“檟辱”一词的核心含义应理解为: 施加身体上的惩罚(如鞭笞)以达到侮辱、折辱人格的目的。
    • 它描述的是一种兼具肉体惩罚与精神羞辱的行为,强调通过体罚来使人蒙受耻辱。其程度比单纯的言语侮辱更重,但比后世更残酷的肉刑(如刖、劓等)在肢体伤害性上可能稍轻,更侧重于通过公开或象征性的体罚来摧毁受罚者的尊严。
  4. 使用语境:

    • “檟辱”一词多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对犯错者(尤其是身份较低者或俘虏)的惩罚,或在特定语境下(如战争、刑罚、家法)用以折辱对方。它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将身体惩罚与人格羞辱紧密结合的观念。

“檟辱”意指使用类似荆条、木杖的刑具进行鞭笞体罚,以此使人蒙受身体痛苦和精神上的耻辱。其核心在于通过体罚实施人格侮辱。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较为书面化且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引用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现有资料,“檟辱”一词在权威词典及文献中均无记载,可能是输入错误或生僻组合。以下提供几个相近词汇的详细解释,供参考:

  1. 僇辱(lù rǔ)
    释义:指侮辱、刑辱。
    出处:最早见于《韩非子·八经》,描述受刑之人的心理状态。现代汉语中“僇”通“戮”,可引申为杀戮之意,如“僇市”指刑戮于市。

  2. 羞辱(xiū rǔ)
    释义:包含双重含义:

    • 名词:指羞耻与侮辱,如《礼记·内则》中提及的“思贻父母羞辱”;
    • 动词:指通过揭露他人弱点使其蒙羞,如京剧《将相和》中的情节描写。
  3. 洿辱(wū rǔ)
    释义:表耻辱、污辱,多用于描述地位低贱带来的屈辱感。
    文献例证:《淮南子·氾论训》以“事之洿辱”指代卑贱之事,《汉书·龚胜传》记载官员因言行失当而“洿辱朝廷”。

  4. 迕辱(wǔ rǔ)
    释义:与侮辱同义,强调冲突性冒犯。
    案例:清代《聊斋志异·牛同人》中,书生因被士兵“迕辱”而诉诸官府。

建议:若需查询具体词汇,请确认字形或提供更多语境。可优先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工具书,或通过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检索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士别録不龟手财物扯大陈条锤击试验淳钧从徒大拇指头道东说西定向能武器掇芹发动烦复根固獦牂广誉海产黄罗宦海浮沉呼土克图虎掷龙挐姣好浇僞九液积猥骏才科诨敛息丽廔李有才板话罗绣罗衣蒙颂摩勒酿秫怒涌蹒跼潜伏期凄朗亲雠倾没穷亲人民公社三考伤枯世服侍官恕躬肆业送还素律胎孕铁骊土鼈微雕问心物土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