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弃繻生。 明 李梦阳 《潼关》诗:“满眼非无弃繻者,寄言军吏莫嗔颜。” 明 谢榛 《榆河晓发》诗:“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鬢斑。”
“弃繻者”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出自《汉书·终军传》。终军年少时入关求仕,守关官吏给他“繻”(帛制通关凭证),要求他返回时核验。终军却弃繻而去,表示立志在关中成就事业,不再返回。这一行为成为“年少立大志”的象征。
“弃繻者”本义指像终军一样胸怀远大志向、勇于进取的人,尤其在古诗文中被用来赞美有抱负的青年。例如明代李梦阳《潼关》诗云:“满眼非无弃繻者,寄言军吏莫嗔颜”。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舍弃本职工作或责任的人”,这与原典含义相悖。需注意结合典故理解,避免望文生义。
该词多见于诗词,如谢榛《榆河晓发》中“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鬢斑”,借典故表达对年少壮志的追忆与感慨。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诗句引用或典故细节,可参考《汉书·终军传》及明代李梦阳、谢榛的相关作品。
《弃繻者》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放弃事物的人。弃繻者表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责任不再承担和坚持,选择放弃。
《弃繻者》的拆分部首是弓和糸,其中弓是部首,糸是字的最右侧。它的笔画数为13画。
《弃繻者》是古代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德充符》篇。这个成语在现代汉字中并不存在繁体字形式。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代汉字《弃繻者》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没有明确的古代写法记录。
1. 这个人本来是抱着极大的希望和热情加入我们团队,但最终成为了《弃繻者》。
2. 他曾经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但因为遭受了重大挫折,成为了《弃繻者》。
弃权、弃子、弃置、弃教、弃捐、弃职、弃世。
放弃者、放弃者、抛弃者、离弃者、丢弃者。
坚持者、承担者、不放弃者、负责任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