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流亡;迁移。《后汉书·朱穆传》:“百姓荒饉,流移道路。”《旧唐书·回纥传》:“﹝ 迴紇 ﹞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 宋 司马光 《论赈济札子》:“凡人情恋土,各愿安居,苟非无以自存,岂愿流移他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广东起义前后清方档案》:“若各乡復以畏清乡之故相率流移,全局可立形瓦解。”
(2).指流离失所的人。 宋 李纲 《与折仲古龙学书》:“境内盗贼,悉已净尽,流移归业。”《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二年》:“卿宜务忠实以革欺诞,施威信以戢溃衄,广惠爱以抚流移。” 清 吴伟业 《赠辽左故人》诗:“曾募流移耕塞下,岂迁豪杰实 关 中。” 梁启超 《袁崇焕传》第二节:“ 廷弼 兼程冒雪,徧閲形势,招流移,缮守具,简士马,肃军令,主固守不浪战。”
“流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流动迁移、漂泊不定的状态或行为,尤其指因特定原因(如战乱、灾荒)而离开原居地。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资料的详细解释:
流动迁移,漂泊他乡
指人或群体因生存压力(如战乱、饥荒、自然灾害)被迫离开原居地,辗转流徙。
例:古代文献中常见“百姓流移”“灾民流移”等表述,强调被迫迁徙的无奈。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第5卷,第1283页。
事物位置或状态的变动
引申为物体或自然现象的移动变化,如“江河改道,沙洲流移”。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第842页。
二字组合强化了“持续变动、居无定所”的意象。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第986、1573页。
历史文献用例
《后汉书·桓帝纪》载:“百姓饥穷,流移道路”,描述东汉灾民迁徙景象。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卷七。
现代学术定义
社会学研究中,“流移人口”指因生存危机暂时或长期离乡的群体,区别于主动移民。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第210页。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2)第412页。
“流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被迫离开原居地,辗转迁徙。例如:
指因灾难或动乱失去家园的群体。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及《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暴集把搔咇茀逼讨裁汰茶博士长鲸蝉急抄集赤堇春兴篡绝呆邓邓蛋粉底子斗决断绽藩侯饭牛風節风檐干耗桂兔轨物范世闺艳鼓众虎刺呼鸣诨衣箕畚缉穆静凝机行科第出身联络员炼铁炉丽人虏役忙中有失南竹牛渚怪瓯雪迁墓谯谯奇挺区外鳝脯上池身显名扬神心双豆塞聪说起风就是雨贪求无厌天后同贯头答亡家犬违命舞弄文墨无所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