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 清 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明史·选举志三》:“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糊涂世界》卷十一:“ 岑其身 急急问号军道:‘什么事?’号军道:‘闹鬼!’” 朱自清 《南京》:“似乎直到晚上,头场题才出来,写在灯牌上,由号军抗着在各号里走。”
(2).即教军。 太平天囯 革命时期,在 贵州 ,由白莲教组织和领导的 苗 汉 两族农民起义军,以旗帜、服装的色别,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1855年( 咸丰 五年)至1868年( 同治 七年)间,曾先后在 平越 、 遵义 、 铜仁 、 思南 等处,略地占城,声势浩大。 清 政府调 席宝田 、 唐炯 率 湘 川 军入 黔 ,疯狂 * ,号军首领 刘义顺 被俘,牺牲于 成都 ,起义失败。
“号军”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
起源与职责
明代科举考试时,贡院内设有“号房”(考生席位),每个号房由一名“号军”看守,主要负责维护考场秩序、监督考生行为。清代延续此制,但逐渐演变为普通杂役人员,失去原有监察职能。
文献佐证
《明史·选举志》记载:“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也提及号军举灯牌传递考题的情景。
背景与组成
19世纪中叶(1855-1868年),贵州苗汉农民在白莲教组织下起义,因旗帜、服装颜色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统称“号军”。
活动与结局
起义军曾占领平越、遵义等地,后被清廷派湘川军镇压。首领刘义顺被俘牺牲于成都,起义失败。
“号军”既指科举考场的监管人员,也指清末贵州反清起义军。两者分属不同历史场景,需结合语境区分。
《号军》是一个普通的汉字词汇,指的是指挥军队,发号施令。
《号军》这个词的部首是口(kǒu),它的笔画数为8画。
《号军》来源于古代用字,“号”指指挥军队,表示发号施令,“军”则指军队。
繁体字的《号军》为「號軍」。
在古代汉字中,「号军」可以写作「號軍」。
1. 在军队中,指挥官会号军,布置任务。
2. 我们要加强军事训练,以提高号军的能力。
号令、号角、号召
号令、军令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