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伤廉的意思、伤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伤廉的解释

损害廉洁。《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文选·陆机<文赋>》:“苟伤廉而衍义,亦虽爱而必捐。” 李善 注:“言他人言,我虽爱之,必须去之也。 王逸 《楚辞注》曰:‘不受曰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 平中丞 説:‘这样寿礼,清而不俗,就收了他也是不伤廉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伤廉"是一个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行为或取舍不当,损害了廉洁的品德。该词具有鲜明的道德评判色彩,常用于告诫人们要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

详细释义:

  1. 字面拆解与构词法:

    • 伤 (shāng): 本义指身体上的创伤,引申为损害、伤害、妨害。
    • 廉 (lián): 本义指厅堂的侧边,引申为正直、廉洁、清白、不贪取。在道德层面,特指不苟取、不贪财的品行。
    • 伤廉: 构成动宾短语,字面意思即“损害廉洁(的品德)”。意指某种行为或选择,虽然可能不违法或看似微小,但逾越了廉洁的界限,玷污了清白的操守。
  2. 核心含义与语境:

    • 该词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要求和边界感。它并非指触犯法律的贪污受贿,而是指在“可取可不取”的模糊地带,如果选择了“取”,即使所得之物微薄或看似合理,也会被认为是有损廉洁的行为。
    • 常用于描述对非分之财、不当利益的获取,哪怕只是很小的好处。其重点在于行为对个人道德操守的内在损害。
    • 常与“苟取”(随便、不循正理地获取)相联系,指不该拿的拿了,即使量小,也是“伤廉”。
  3. 经典出处与例证:

    •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孟子·离娄下》: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 释义: (在财物或利益面前)可以拿,也可以不拿,(如果)拿了就会损害廉洁(的品德)。
      • 解读: 孟子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伤廉”的核心情境——即在“可拿可不拿”的情况下,选择“拿”就是一种对廉洁品德的损害。它强调了君子在利益面前应有的审慎和自我约束,即使利益微小或获取看似有理由,只要不是理所应得或可能引起非议,就不应取用,以保全廉洁的名节。这是儒家对士人道德修养的高标准要求。来源:《孟子·离娄下》(因古籍无网络链接,标注来源书名)。
  4. 近义词辨析:

    • 贪污: 指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程度远重于“伤廉”。
    • 受贿: 指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同样是违法犯罪。
    • 占便宜: 口语化表达,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小利,含义较宽泛,道德谴责程度通常低于“伤廉”。
    • 苟取: 指不循正理、随便地获取(财物),是导致“伤廉”的具体行为。来源:常见于古籍及文言文分析(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孟子》的注解)。

“伤廉”意指在利益取舍(尤其是微小或模糊的利益)中,选择了获取本可不取之物,从而损害了自身廉洁清白的道德品质。它源于儒家经典《孟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道德操守,特别是廉洁自律精神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其核心在于告诫人们,面对利益诱惑时,不仅要避免违法乱纪的大贪,更要警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玷污清白的小取。

网络扩展解释

“伤廉”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核心含义为损害廉洁,常用于描述因不当行为而破坏个人道德操守的情况。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2.经典出处

3.文学与历史应用

4.深层意义

“伤廉”不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的词汇,更承载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取舍与道德坚守的价值观。

别人正在浏览...

报罢豹乘编柳哺歠不觉彩气嘲慢抽象劳动楚人一炬答语丁强兜嘴二拇指耳治反城反脣方等声烦剧浮绛寡弹瑰怪黑秀何曾哗讦火记监市履狶芥末季军近班金魁星九回肠断奎蹏良说灵猫龙蹏鲈乡亭駡嗔魔宫磨搅讹綳内才旁蒐漂摇草批驳潜思嶔岑奇偏散财商信扇轿师甸说听肃静损失添增通雅头眼王囚尉律献尸韱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