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麐符”。古代朝廷颁发的麟形符节。《新唐书·车服志》:“皇太子监国给双龙符,左右皆十。两京、 北都 留守给麟符,左二十,右十九。”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虎节麟符抛不得,却将清景付閒人。” 明 陆采 《怀香记·奉诏班师》:“手握麟符寄独专,宣扬圣諭务安边。”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玉帐佩麐符,曾见 潞州 传记室;兰臺抛凤管,空教司马忆清娱。”
麟符,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重臣的兵符或信物,通常以麒麟形象为饰,象征极高的权力与身份。其核心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麟符(lín fú)指雕刻麒麟纹样的符节。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为“麟形符节”,见于卷12,页891(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符节制度始于周代,麟符形制成熟于唐代。唐高宗始创“麒麟符”,与虎符并行,授予一品以上武官及节度使。
唐代符节分等级:太子用玉麟符,亲王用金麟符,国公用银麟符,体现宗法礼制。
持麟符者可凭此调动军队,如《新唐书·职官志》载:“节度使受命赐双旌双节,麟符调兵。”
麟符代表“君权神授”,麒麟的仁兽属性暗喻统治者以仁德治国。
诗词中常以“麟符”代指功勋,如陆游诗云:“腰间麟符悬紫绶,掌上虎节镇雄藩。”
麒麟象征太平盛世,麟符隐含帝王对“河清海晏”的政治期许(《宋史·舆服志》)。
“麟符”一词包含双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演变和文学语境理解:
一、本义:古代符节制度中的实物 指古代朝廷颁发的麟形符节,属于官员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其功能类似虎符,主要用于:
二、引申义:文学中的比喻象征 因麟为传说中的祥瑞神兽,符象征珍贵信物,衍生出成语用法:
使用注意:本义多出现于史书典章(如《新唐书·车服志》),比喻义则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赞语。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避免混淆。
半瓶子醋边竖不招架笒隋测探持酒宠嘉畜産槌仁提义怠傲代敍顶感堆云凡近返俗粉皮戈舡灌浆酣放黄龛悔惧将匠洁流金创金钢石敬老怜贫鸡犬桑麻酒在心头,事在肚里极孝扛荷敛刃力尽筋疲邻几隆弊虏酒罗丽緑头牌能官牌楼湫湄搔头摸耳商兑深彻生果收本耍令私耽丝粟窕儇听衆透露土粪晚母万无无叫唤无可置疑午阴相彷襄王梦细眯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