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廟、官府及顯貴之府第陳戟于門前,以為儀仗。《舊唐書·德宗紀下》:“壬戌,詔以太尉、中書令, 西平郡王 李晟 長子 願 為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賓客,賜勳上柱國,與 晟 門并列戟。” 宋 曾鞏 《降龍》詩:“文旛列戟照私第,青紫若若官其孥。” 清 曹寅 《題楝亭夜話圖》詩:“兩家門第皆列戟,中年領郡稍遲早。”
“列戟”是中國古代與禮制相關的儀仗形式,具體釋義如下:
指在宮廟、官府及顯貴府邸的門前陳列戟器,作為身份等級的儀仗象征。這種儀制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常見于高官顯貴的宅邸,用以彰顯門第威儀(、)。
唐代典制
據《舊唐書》記載,唐德宗時期,西平郡王李晟因功勳卓著,其長子李願被賜勳上柱國,并獲準“與晟門并列戟”,即将戟器陳列于李氏府門前以示殊榮。
宋代延續
宋代文人曾鞏在《降龍》詩中提到“文旛列戟照私第”,側面反映了當時高官宅邸的儀仗規格。清代曹寅的詩句“兩家門第皆列戟”則說明此制在明清仍有延續。
戟最初為兵器,但作為儀仗時,其形制與數量均有嚴格規定。例如:
列戟不僅是權力标識,還承擔着“以增威儀”的社會功能,通過視覺符號強化封建等級秩序,成為門第顯赫的重要标志。
《列戟》這個詞是指将戟刺豎立排列的意思,戟又稱為長兵,是古代一種具有長柄和鋼鐮形刃的兵器。将戟刺豎立列隊,是古代作戰時的一種陣形和戰術。
《列戟》這個詞的部首是刀(刂)和戈 (戈),戈為上部分。
《列戟》這個詞共有9個筆畫。
《列戟》這個詞最早來源于《戰國策·秦策四》:“有武信者,長八尺,立十二戟。” 後經曆史演變成為現代漢字中的"列戟"。
在繁體字中,"列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區别。
在古時候,"列戟"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書寫形式逐漸發展變化,有一些差異。但總體來說,古代漢字的字形與現代書寫有一定的相似性。
1. 部隊整齊地列戟站立在陣型之中,威風凜凜。
2. 故事中的勇士們手持列戟,步步前進,威力無比。
1. 列陣:排列成整齊的陣勢。
2. 列隊: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成行。
3. 列害:以實際效果或結果評價好壞。
1. 排列:物體按照一定的順序或規律進行安排。
2. 陣勢:軍隊的整體布陣、站姿。
解散:組織或集體停止或解除,原本在一起的人或物分散開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