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侯为己所立的祀社神之所。《礼记·祭法》:“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 孔颖达 疏:“其诸侯国社亦在公宫之右,侯社在藉田。”
“侯社”是古代礼制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侯社指诸侯为自己设立的祭祀社神(土地神)的场所,与为百姓设立的“国社”相对应。这一制度源自《礼记·祭法》的记载:“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
设立目的
诸侯通过设立侯社,表达对土地的崇敬,同时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社神祭祀是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仪式,象征对领土和权力的掌控。
地理位置
根据孔颖达的注解,国社通常位于诸侯公宫的右侧,而侯社则设在“藉田”(古代天子或诸侯亲耕的田地)附近,体现农事与祭祀的关联。
主要记载见于《礼记·祭法》,后世注疏如孔颖达的《礼记正义》进一步明确了其位置和功能。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古代祭祀制度或相关礼制,可参考《礼记》原文或汉代以来的经学注疏。
《侯社》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原指君主任命的社会团体。在历史上,侯社通常是由贵族阶级中的侯爵领导的组织,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理顺社会秩序。
《侯社》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和“示(礻)”,分别表示与人有关的事物和礼仪。根据现行《康熙字典》的记载,该词的总笔画数为11。
《侯社》的源自于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君主设立了各种不同级别的爵位,侯爵则是其中较高级别的爵位之一。侯爵负责管理一定地域的事务和维护社会秩序,侯社则指由侯爵领导的社会团体。
《侯社》的繁体字为「侯社」。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关于《侯社》这个词的古代写法,可以参考《康熙字典》中的记载,但具体的古代写法可能因历史时期或地域差异而有所变化。
1.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然则知礼之行者,其出于文明之邑而归于侯社者也。”
2.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高宫之侍,下侯社之师。”
以上例句中,《侯社》被用来描述负责地方事务的社会团体。
1. 侯爵:指古代贵族阶级的高级爵位。
2. 社团:指由共同兴趣或活动而组成的群体。
3. 侯府:指侯爵的府邸或家族的聚居地,也可指侯爵的家族。
古代社会中的类似组织机构还有侯府、侯国、侯王府等。
与《侯社》相对的词语可以是“平民”、“百姓”等,指普通人民或没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