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eptomycin] 一种抗生的有机碱C 21 H 39 N 7 O 12 ,是由土壤放线菌( Streptomyces griseus )产生的,能有效地抵抗许多细菌,主要用其盐治疗结核病、鼠疫、百日咳、细菌性痢疾、泌尿道感染和主要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其它传染病
抗菌素的一种。白色粉末,有苦味,对结核杆菌、鼠疫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链霉素(liàn méi sù)是由放线菌属中的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分泌产生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词在《辞海》第七版中定义为"一种从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抗菌物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有抑制作用"。其名称由"链"(指产生菌种链霉菌)、"霉"(微生物代谢产物)及"素"(化学物质后缀)三部分构成,体现其生物来源与化学属性。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链霉素分子式为C21H39N7O12,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鼠疫等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药理学研究显示,该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5-1.0 μg/mL,但在应用中需注意其耳毒性和肾毒性等不良反应。
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将其列为抗结核核心药物,推荐剂量为每日15 mg/kg(最大剂量1 g),需配合其他抗结核药物使用以延缓耐药性产生。在汉语词汇构成中,"链霉素"属于复合式合成词,采用偏正结构,中心语素"素"表明其化学本质,限定语素"链霉"说明来源微生物特征。
链霉素(Streptomycin)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历史背景
链霉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是首个用于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它由美国科学家赛尔曼·A·瓦克斯曼于1943年从灰色链霉菌中分离获得,这一发现使瓦克斯曼获得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 化学性质与作用机制
3. 临床应用
链霉素主要用于:
4. 不良反应与禁忌
5. 现状与使用注意事项
由于耐药性及副作用问题,链霉素现已较少作为一线药物,主要用于特定耐药病例或联合用药方案。使用时需严格监测听力和肾功能。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医学资料和百科词条,若需完整内容可参考相关网页来源。
百分之北固山惭谢长终乘田捶楚待漏院黨梅地震仪杜邮亭棐彝丰旷府丞榑木膏田割舍得公使团关赋官样规范化孤露虾蟆衣合掌鸿毛呼哧祸福相依简斥家弦户诵惊鹊开镇猪量枘制凿林邑泷船龙亨谧安擬非其伦傍州例仆夫谦恭钦仰榷利神魂荡飏收襜倏尔鼠黏子四代丝纶素采粟错宿好夙意讨闹剃刀偷越吻喇喇殟殁温石闲厠小竖霞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