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有连理枝的短上衣。 唐 许景先 《折柳篇》:“宝釵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连理襦”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绣有连理枝图案的短上衣,其中“连理枝”象征爱情或夫妻恩爱,常见于古代服饰装饰。该词出自唐代许景先的《折柳篇》:“宝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3、6、8均提及此出处)
词源背景
连理枝是传统文化中代表夫妻情深的意象(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地愿为连理枝”),“襦”为短上衣。二者结合既体现服饰工艺,又隐含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发音与结构
拼音为lián lǐ rú,由“连(半包围结构)+理(左右结构)+襦(左右结构)”组成。
若需探究诗句中的具体意象或连理枝文化内涵,可进一步查阅《折柳篇》及相关服饰研究。
连理襦是一个汉语词汇,多用于描述古代女子穿的衣服。该词的拆分部首是“衣”和“父”,其中“衣”是表示衣服的意思,而“父”则是该词的声旁。它的笔画数目为17画。
“连理襦”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它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联翩连理襦,辘辘连锁裳。” 这里的“连理襦”用于形容纷乱缠绕的衣裳。
在繁体字中,连理襦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变化。在古时候,连理襦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怎样写,它的本意和词义并没有发生变化。
她身穿一件精美的连理襦,在舞台上优雅地演奏着古琴。
1. 连衣裙:女性常穿的一种连体衣服。
2. 褴褛衣襦:指破旧、脏乱的衣襦。
3. 衣冠楚楚:形容仪表整洁,穿着华丽。
4. 衣锦还乡:形容由贫穷环境回到富裕环境。
连衣裙、长衫、长袍、外衣
裸体、赤身、光膀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