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 南朝 宋 袁淑 《常山王九命文》:“拾摭遗餘,恣口所便。”《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似道 即代 吴潜 为右丞相,又差心腹人命 循州 知州 刘宗申 ,日夜拾摭其短。”
"拾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shí zhí()
基本释义: 指收集、拾取零散事物,常用于描述整理文献或收集遗落之物。该词由"拾"(捡起)和"摭"(摘取)两个动词并列组成,强化了采集动作的完整性。
文献用例:
单字拆分: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古籍研究中。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专业辞书。
《拾摭》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具体含义是收拾、整理、挑选的意思。下面我们来拆分它的部首和笔画。
《拾摭》的首字部首是扌(手部),次字部首是茲(草木部)。它们的笔画分别是3画和12画。
《拾摭》可追溯到《尔雅》中,是古代的一个用字。后来,它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
《拾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擇擿。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通常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拾摭》,在古文中的写法为「拾摅」。
1. 他仔细地拾摭着地上的碎纸片。
2. 她拾摭出了最适合的礼物送给朋友。
拾拣、摭取、挑拣、整理、收拾。
挑选、选拔、筛选、采选。
丢弃、扔掉、遗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