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身的意思、法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身的解释

(1).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大般泥洹经·如来性品》:“知如来法身,长存不变易。”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尝闻佛説,知诸法空,体诸法性,是则以慧眼观法身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法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毛紺垂,颅骨圆耸。”

(3).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俞氏 则谓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后,法身则然,岂可以血肉之躯投畀水火乎?”《西游补》第十六回:“ 行者 一时难忍,现出大闹天宫三头六臂法身,空中乱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法身在汉语词典及佛学语境中具有多重释义,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解析:

  1. 基本释义

    法身原指佛教术语“三身”之一(法身、报身、化身),意为佛法真理的具象化体现。《佛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强调其超越物质、永恒存在的特性。

  2. 佛学释义

    从佛学角度,法身是佛陀觉悟后与宇宙真理合一的境界,象征智慧与慈悲的圆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指出,法身“无相无不相”,既无形无相,又可通过佛法教化众生。例如《大乘义章》云:“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法本性以成其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

  3. 文化延伸

    在汉传佛教文化中,法身常与“法性”“真如”等概念互释,体现众生皆具佛性的思想。如《六祖坛经》提出“法身本具,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说明法身是修行的终极目标。

  4. 哲学内涵

    法身被诠释为宇宙万法的本体,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暗合法身超越现象的本质。

网络扩展解释

法身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属于佛陀“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中的最高层次。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法身(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dhamma-ka^ya)指佛陀证悟的终极真理本体,包含无漏法、正法与自性真如如来藏。其特性为不生不灭、无形无相却可随缘显现,常用明镜、明月比喻其清净本质。

二、核心特征

根据《成唯识论》等典籍,法身具五相:

  1. 转依为相:超越杂染,显现清净;
  2. 白法所成为相:通过六波罗蜜圆满成就十种自在(如寿、心、业等);
  3. 无二为相:超越有无、有为无为等对立;
  4. 常住为相:真如清净,永恒不变;
  5. 不可思议为相:超越世俗思维,需内证体悟。

三、分类与延伸

  1. 总相法身:包含“理法身”(真如之理)与“智法身”(证悟之智),是功德法体的总依;
  2. 别相法身:专指自性身,即清净法界的真如本体;
  3. 三身关系:法身为根本,报身(功德显现)、化身(应机示现)皆源于法身。

四、修行意义

成就法身需圆满六波罗蜜:

五、宗派差异

如需更完整文献考据,可参考《大乘义章》《佛地经论》等典籍(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奔跑并智孱头长门産褥撑岸就船大可不必打料打牙配嘴滴滴搭搭飞楼風勸改操易节钢纸棺器官寿寒光亭鹤拓画象禁执酒中八仙钧石老着脸皮蓼萧莅会乱丝陆郎禄食簏箱绿林豪客马刺忙月鸣鴂鸣禽类南牧耦丽襻带樵苏青堂城揿纽穷絝七弃秋行夏令上陈赏罸分审沈心失心风衰退霜缯蒜颗桃根桃叶亭长托逃卫辅飨礼祥桑谷显谥崄躁下其议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