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并事的意思、并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并事的解释

谓同出夫役。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人欲使坊郭等第之民与乡户均役,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并事"在汉语中属于较为古雅的表达,其核心含义指同时进行或处理两件或多件事情。具体解释如下:

  1. 字义拆解与基本含义:

    • 并: 本义为并列、合并、一起。引申为同时、一并。
    • 事: 指事情、事务、工作、行为。
    • 并事: 字面意思即为“将事情合并在一起”或“同时处理事情”。它强调的不是事情的种类,而是处理方式上的同时性。
  2. 古籍中的用法(体现权威性):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常指同时操办或兼顾多项事务或礼仪。
    • 例如,在《礼记·曾子问》的注疏中,郑玄解释“祫祭”时说:“祫,合也。天子诸侯之丧毕,合先君之主于祖庙而祭之,谓之祫。后因以为常,……然则三年丧毕,新君即位,祫于太祖庙,明年春禘于群庙。自尔之后,五年而再殷祭。一祫一禘。” 在讨论具体祭祀安排时,后世学者(如孔颖达疏或相关研究)可能会用到“并事”来描述某些需要合并或同时进行的祭祀环节(尽管“并事”一词本身未必直接出现在《礼记》正文中,但其概念用于解释相关仪程)。这体现了其在古代礼制语境下的应用。来源:《礼记注疏》(郑玄注,孔颖达疏),古代汉语研究著作如王力《古代汉语》在论及相关礼制词汇时也可能涉及此类概念。
    • 又如,在描述某些历史人物或情境时,古籍可能用“并事”形容其同时处理军政要务或同时侍奉等状态。来源:《史记》、《汉书》等史书及其注疏、历代笔记小说中可能存在的类似表述。
  3. 现代理解与应用:

    • 在现代汉语中,“并事”一词非常罕用,几乎只出现在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引用或特定学术讨论中。
    • 其含义可以理解为:
      • 同时办理(多件事务)。
      • 兼顾(多项职责或活动)。
      • 并行处理。
    • 现代更常用的、表达类似“同时做多件事”概念的词汇是“并举”(如“双管齐下”、“多措并举”)或直接用“同时处理/进行多件事”。
  4. 辨析:

    • 与“同事”的区别: “同事”指在同一单位工作或共同从事某项工作的人,或指一同做事(但侧重人的关系而非时间上的同时性)。
    • 与“共事”的区别: “共事”指在一起工作,同样侧重人的合作关系。
    • 与“并举”的区别: “并举”是现代常用词,明确指同时兴办或进行两项或多项工作,是“并事”概念在现代的继承和发展。

“并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指同时处理或进行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及对其的注释研究中,用于描述礼仪、政务或个人行为中需要同时兼顾多项任务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其功能已被“并举”等词所取代,日常使用极其罕见。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古籍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并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读音:bìng shì
含义:指“同出夫役”,即共同承担劳役或赋税义务。该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社会中的徭役制度,强调不同阶层或群体需共同履行义务。


古籍出处

宋代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及:“人欲使坊郭等第之民与乡户均役,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
此处“并事”指官员与平民共同承担赋役,反映当时的社会政策。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并事”极少使用,但部分资料(如)将其引申为“同时处理多件事务”,可能属于现代语境下的扩展解释。不过这一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需谨慎使用。


注意事项

  1. 历史背景:该词与古代赋役制度相关,现代讨论时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
  2. 权威性差异:高权威来源(如汉典、沪江词典)均以“同出夫役”为核心释义,其他解释可能为衍生或误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苏轼原文或古代赋役制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白肉北狄冰川唱名持拔跌眼镜锻铁堕罗钵底黩征二水繁务附翼改容共贯同条軲轳皇极门花石纲惠君蛟螈机灌经年累月惊世震俗劲翮技养鐍锁空观空姐癞施连序鳞藏流便笼笼渌池露袒每晚闷吐蔑染抹邻南航北骑南面百城羌零倾倚请援邛僰权舆羣蚁附膻市石时术瘦薄双打竖笠输气四至索强似讬伪吐珠于泽,谁能不含晚晴五雷法雾沛骁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