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m to do sth.;be bent to;be determined to; make up one's mind] 立下志愿,树定志向
立志改革
(1).树立志向;下定决心。《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后汉书·列女传·阴瑜妻》:“我本立志与 阴氏 同穴,而不免逼迫,遂至於此,素情不遂,奈何?”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论治则曰立志,论事则曰从权。”《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如今姑爷癆病死了,你 史妹妹 立志守寡,也就苦了。”
(2).坚强独立的意志。《孟子·万章下》:“故闻 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刚介有立志,会天兵南,叩闕上疏,犯新禁,众争目之。”
“立志”一词由“立”和“志”构成,本义是确立志向,指一个人明确人生目标并决心为之奋斗。其内涵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被视作修身之本。如《论语·为政》记载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强调少年时期确立治学志向的重要性。儒家认为,立志是成就“内圣外王”人格的起点(《孟子·尽心上》言“尚志”即尊崇志向)。
王阳明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教条示龙场诸生》),将立志与心学实践结合,认为志向如同指南针,能统摄“知行合一”的全过程。道家《淮南子》亦言“非澹泊无以明志”,强调志向需超越物欲。
当代语境下,立志常指:
立志并非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强调“少年强则国强”,将个人立志与国家命运相联结,体现其超越性价值。
《立志》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为之努力奋斗。
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立”和“心”,其中“立”表示立起、树立,而“心”则表示内心、意愿。
根据笔画顺序,可以将立志的两个字拆分为立(第5笔)和心(第61笔)。
《立志》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汉字的发展中,立志是由“立”和“心”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在古代,人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因此对于树立志向、追求理想也非常重视。
在繁体字中,立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立字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右边的支丝形状更具曲线感。心字的写法则更加方正,四边符号更加整齐。
以下是一些立志的例句:
一些与立志相关的组词包括:立志书、奋发立志、立志者等。
与立志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志向、目标、抱负等。
与立志意思相反的词语有:放弃、绝望、懒散等。
白草八角帽闭藏蝉蜍朝辰茶仙代力大路货到大定息戹屯伏龙凤雏膏夏高资闺房过时何所不至后里头怀衽护顶狐魅浑齐荆门劲捷聚餐郡佐开国大典考治溃癕牢房凌靳丽语龙表侓魁罗惹面陈闵怜摹搨女汉子愆义秦壁青社青玄九阳上帝日晷儒棋色彩疏忽熟土树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台格它所天师微与温陶龌龊无足枭鸮小至晞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