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草的意思、白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草的解释

[white grass] 指一种干熟后变成白色的草

北风卷地白草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详细解释

(1).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穀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檉柳、胡桐、白草。” 颜师古 注:“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乾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唐 岑参 《过燕支寄杜位》诗:“ 燕支山 西 酒泉 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宋 梅尧臣 《送李泾州审言》诗之二:“云间白草开边陇,山上朱楼压郡城。” 许地山 《狐仙》:“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

(2).草名。 唐 元稹 《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元 白朴 《天净沙·秋》曲:“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緑水,白草红叶黄花。” 赵树理 《孟祥英翻身》:“野菜采完了,听说白草能卖一块钱一斤, 孟祥英 又领导妇女割白草。”

(3).地名。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峥嶸 白草 眇难期, 謥洞 黄泉安可入。”自注:“ 白草 、 謥洞 并 雒谷 中地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草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主要释义如下:

一、基础释义

指一类特定的禾本科植物,常见于北方干旱地区。其茎秆细硬,秋季干枯时呈灰白色,故名“白草”。该词在古籍中多指代芨芨草(学名:Achnatherum splendens),属多年生草本,耐旱耐寒,常见于荒漠草原。《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我国北方地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狭长,花穗银白色”。

二、植物学特征

白草根系发达,可深入土壤数米以汲取水分,叶片边缘锋利,高度可达2米。其生态价值显著,能固沙防尘,是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将其归类为禾本科芨芨草属,强调其“适应性强,常见于海拔1000-4500米的沙地、盐碱地”。

三、文学与历史意象

  1. 边塞象征

    古代诗词常以白草渲染荒凉意境,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借其枯黄易折的特性喻边关苦寒。

  2. 历史记载

    《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印证其在西北地区的广泛分布。明代《本草纲目》称其“茎叶可为帚,韧如麻”。

四、现代应用

白草茎秆可用于编织草帘、扫帚,嫩叶为牲畜饲料。研究显示其纤维含量达40%,具有造纸潜力。在传统医学中,其根茎有清热利尿之效,但需专业指导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9卷. 科学出版社, 2003.
  3. 彭定求 等.《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60.
  4. 李时珍.《本草纲目》.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网络扩展解释

“白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植物类别
    白草是禾本科狼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高20-120厘米,叶片狭长,成熟后干枯呈白色,常见于沙质或盐碱地。其种子可作牧草,牛马喜食。

  2. 牧草泛称
    古代文献中,白草泛指干熟后变白的牧草,如《汉书》记载其生长于西域干旱地区,是游牧经济的重要资源。

二、文学与文化意象

  1. 边塞象征
    唐代诗人岑参多次以白草描绘边塞荒凉景象,如“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其耐寒特性烘托环境艰苦。

  2. 坚韧寓意
    部分文献将白草引申为“逆境中顽强生长”的象征,体现不屈精神。

三、其他含义

白草既是特定植物名称,也是文学意象和地理名称,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植物学特征,可参考《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案纪按名责实摆驾班制鼻鼾避实就虚不劣方头不幸不厌拆白鉏商葱灵点金刁婆风颷封关概问雊雉升鼎观今宜鉴古管商顾覆贵峻翰詹简独郊禖焦烁旧望谲狂焜煌老患乐邹了不梨盖廪粟龙虎真人露纂雪钞慢弃满腔怒火梅夏盘拨盘龙城遗址泼墨阡陇潜源巧额情量认生渗滤沈恸慎于接物沈鱼色释警庶赦肆言烫伤屠母土司伟世五间吴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