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猾恶的意思、猾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猾恶的解释

刁滑奸恶。亦指刁滑奸恶者。《后汉书·郭伋传》:“ 渔阳 既离 王莽 之乱,重以 彭宠 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后汉书·酷吏传论》:“ 朱邑 不以笞辱加物, 袁安 未尝鞠人臧罪,而猾恶自禁,人不欺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猾恶”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猾”和“恶”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解释,其核心含义为“奸诈凶恶”,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为,属于书面色彩较强的贬义词。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构词与词性

    该词属于形容词,联合式结构。“猾”本义指狡诈、诡计多端,如《史记·高祖本纪》中“项羽为人僄悍猾贼”;“恶”指凶暴、狠毒,如《说文解字》释“恶”为“过也”。二者结合后语义叠加,强调兼具阴险与暴戾的特质。

  2. 经典用例与语境

    古文献中多用于批判性描述,例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评价历史人物时称“猾恶之徒,逞私智而乱法度”,突显其对社会秩序或道德的破坏性。现代汉语中常见于历史评述、文学批评等严肃语境。

  3. 近义辨析

    与“奸诈”“凶残”等词存在细微差异:“奸诈”侧重欺骗性,如《汉书》中“巧诈不如拙诚”;“凶残”强调暴力性;而“猾恶”兼具两者,更突出行为主体蓄意作恶的复杂性(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义)。

  4. 语用规范

    该词在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属于保留在书面语中的历史词汇,常见于学术著作、历史小说或法律文书中,用以刻画反面人物的深层性格特征。例如:“猾恶之吏,常以权谋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5. 文化内涵

    从儒家伦理观角度,“猾恶”违背“仁”“义”核心价值,如《孟子·公孙丑上》主张“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而猾恶者正缺乏此类道德自觉,故被视为社会败类(参考《中国伦理思想史》相关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猾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猾恶”由“猾”(狡猾、奸诈)和“恶”(恶劣、凶恶)组合而成,指刁滑奸恶的人或行为。例如《后汉书》中多次用该词描述乱世中奸邪横行的社会现象,如“民多猾恶,寇贼充斥”。

二、具体解析

  1. 词义特点

    • 双重属性:既包含“猾”的狡诈,又包含“恶”的凶残,强调心机深沉且行为恶劣。
    • 指代对象:可指人(如奸恶之徒)或群体状态(如社会风气败坏)。
  2. 文献用例

    • 《后汉书·郭伋传》描述渔阳地区因战乱导致“民多猾恶”,反映社会动荡下道德沦丧的现象。
    • 《后汉书·酷吏传论》以“猾恶自禁”说明严刑峻法对奸恶的震慑作用。
  3. 现代关联
    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近义词包括“奸猾”“险恶”等。

三、总结

“猾恶”是兼具狡诈与凶残特质的贬义词,常用于描述乱世中的社会问题。其权威解释可参考《后汉书》及汉典(),若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原典或专业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暗海八垓白暴吏薄落北里不同凡响仓官称王称霸打业钱彫摧吊问吊葬提防顶望断奏兑现多情多义梵殿烦恼犯岁藩镇割据風誼浮迹狗食广寒见胆浇舌积墆解民倒悬继序伉壮口耳并重烂板凳燎燔鑪锤緑头牌脑儿酒腻旗鸥心剖分跫然棋谱期愿群愿人面鬼心圣通沈蛊释币数众宿墨泰山盘石听察同生共死颓思悟空相似相溶规则仙教小半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