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泄痢 ”。水泻;痢疾。利,通“ 痢 ”。《释名·释疾病》:“泄利,言其出漏泄而利也。” 毕沅 疏证:“泄利,今之所谓水泻也。”《北齐书·司马子如传》:“﹝ 司马膺之 ﹞患泄利,积年不起。”按,《北史·司马膺之传》“利”作“痢”。《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扁豆﹞子有黑白赤斑四色,惟白者可入药料……疗霍乱泄痢不止。”
"泄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理解。根据汉语词典释义及古籍用例分析,其核心含义如下:
泄(洩)
《说文解字》释为"漏也",本义指液体或气体排出(如"泄洪"),引申为发散、疏通(如《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下焦如渎"以泄浊)。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利
《说文》注"銛也"(锋利),后衍生"顺畅、有益"之意(如《论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核心义项:疏导积滞以通利气机
来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来源: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黄帝内经·灵枢》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说明肠道"泄利"糟粕的生理功能。
来源:《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郭霭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淮南子·修务训》
"禹疏三江五湖,泄利东海" ——指疏导洪水使其通流入海。
来源:刘安《淮南子》(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泄利"为古汉语中的动宾结构复合词,核心含义是通过疏泄手段实现气、水、秽浊等物质的通利运行,兼具医学治疗与自然调控的双重语境。现代汉语中虽罕用,但在中医典籍、历史文献中仍有重要价值。
“泄利”是一个中医术语,指腹泻或痢疾类疾病,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
“泄利”也写作“泄痢”,指水泻(急性腹泻)或痢疾。“利”是“痢”的通假字,两者在古代文献中常混用。
古籍例证:
中医关联:
在中医典籍中,“泄利”常与“泄泻”互换,泛指因脾胃虚弱、外感邪气等导致的腹泻、腹痛等症状。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医对泄泻的分类或治疗方法,可参考权威医学资料或中医典籍。
不惮烦残慢常民词英大折定购东土山惰肆恶实反脣相讥反羽赗吊粉绵拱枓黄带子黄丸虎柝简宪椒醑醮筵挢制街头诗计疏就位旧哲科出渴羌宽懈浪迹萍踪骊黄驴生戟角瓮生根马包曼辞谩侮铭戴明纶咪唑目波母钱蓬藋朋兴骠信切却清偿跫响空谷湫底权备染丝之变骚奴赏同罚异世不曾适室霜台探爪田横岛铁石心肠推迁辒凉侠绕媟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