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草王不留行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王不留行》。
禁宫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禁宫花是药草“王不留行”的别称,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王不留行》。王不留行属于石竹科植物,传统中医用于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主治鼻血不止、便血、头风白屑等症。
名称关联
“禁宫”可能与古代宫廷用药相关,但具体命名来源未明确记载,可能与生长环境或药用禁忌有关。
部分资料(如、7)提到禁宫花学名为“Hypericum ascyron”,属于金丝桃科植物,与王不留行(石竹科)存在科属矛盾。此说法可能因地域别名或文献混淆导致,需谨慎参考。
在明代诗词中,禁宫花被用作宫廷景物的意象,如“鸡鸣紫禁宫花合”,借指宫苑花卉,与药用名称无直接关联。
禁宫花,又称宫中花,指的是唐朝禁止宫廷妃嫔栽培的花卉植物。禁宫花以其名字中的“禁宫”一词,意味着只有在宫廷中才能见到,与世隔绝,寓意着高贵与神秘。
拆分部首和笔画:禁(示+聿),宫(宀+工),花(艹+火),共计15个笔画。
来源:禁宫花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文化。在古代,宫廷是封闭的空间,只有皇帝、皇后和妃嫔才能进入。为了营造宫廷独特的环境氛围,禁宫花被种植在宫廷内,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繁体:禁宮花。
古时候汉字写法:曾用字写作“禁琕花”,后写作现代汉字。
例句:这座禁宫中的花园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禁宫花,给宫廷增添了无尽的美丽与魅力。
组词:宫廷、贵妃、后妃、花园、热带花卉。
近义词:宫中花卉、宫廷花。
反义词:民间花卉、开放花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