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供奉的意思、内供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供奉的解释

(1). 唐 代职官名。 唐 设殿中侍御史九人,其中三人为内供奉。掌殿廷供奉之仪,纠察百官之失仪者。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唐 韩愈 《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傅董公行状》:“天子识之,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2).供奉于宫中内道场的僧官称“内供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供奉是汉语中具有多重语义的历史称谓与宗教术语,其核心含义需从词源及实际应用场景解析。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阐释:

一、基本词义解析 "内供奉"由"内"与"供奉"组合而成,"内"指宫禁之内、内部空间,"供奉"意为侍奉、供职。在唐代官制中特指在皇宫内廷侍奉君主的僧官职位,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指"在皇帝左右供职的僧人"(来源:汉典网)。

二、官职制度沿革

  1. 僧官制度:始设于武则天时期,分设"内供奉"与"供奉"两阶,前者为宫廷常驻僧官,后者属外朝僧职(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官网)。
  2. 品秩特征:据《唐六典》记载,内供奉僧可享受五品官待遇,但不列入正式官员编制,属于"敕授"的特殊职位(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数据库)。

三、宗教语境延伸 在佛教典籍中,该词衍生出"内心虔敬供养"的抽象含义。《法华经》注疏有云:"内供奉者,心香一瓣即胜外施",强调精神层面的供奉(来源: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数据库)。

四、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该词保留双重含义:

  1. 历史学领域特指唐代宫廷僧官制度
  2. 宗教哲学层面引申为"内在的精神供奉" (来源:《汉语历史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19版)

网络扩展解释

“内供奉”是古代中国官职与宗教头衔的复合词,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场景中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唐代官职

  1. 设置与职责
    唐代在殿中侍御史中设九人编制,其中三人为“内供奉”。主要职责为掌管殿廷礼仪,监察百官在朝会、祭祀等场合的仪态举止,纠察失仪行为。
    例证:韩愈在《董公行状》中记载,董晋曾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2. 历史演变
    唐玄宗时期增设“翰林供奉”,宋代发展为东、西头供奉官(武职)及内廷宦官头衔,清代则称南书房官员为“内廷供奉”。


二、宗教头衔

唐代宫廷内道场(皇家寺院)中,部分僧官被授予“内供奉”称号,负责宗教仪式或皇室佛事活动。此头衔强调其服务于宫廷内部的特殊身份。


补充说明

需注意“供奉”与“内供奉”的区别:前者泛指祭祀神佛或侍奉帝王的技艺者(如乐工、画师),后者则特指唐代监察官或僧官,具有更明确的职能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抱朴爆破筒薄身本币屏声静气残席赤诛炽灼丛簇摧折豪强单方面搭配點水迭翠二百五奉访风后阜生刚性乖僢国泽滑柔回击恚骂毁誉娇小玲珑寄当归结欢进谏金丝雀祭胙抉择开淑羸疾冷库力竭脔卷樚木明远能文能武黏滞牛头撇挒匹乐平仲蚙穷羣见散剂森悚摄统停妻娶妻猥獕五父武监虾虎显处乡人子仙客夏屋西伯利亚